何立峰后台揭密作为中国20世纪艺术史上影响深远的艺术运动,“85新潮”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纪元,迈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第一步。不过,时至今日,屡屡遭受诟病的它似乎依然没有走上康庄大道,且不说普通观者一次次感叹难以理解,就连专业人士也直呼玄奥非艺术。
正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出的“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2018”,集中呈现遴选出的138位艺术家在2018年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试图推演中国当代艺术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动向,透过艺术为时代存留一份档案。
不可否认,中国当代艺术创作从学习西方肇始,也因为此,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乃西方实验艺术山寨版的争论从未停歇。中国当代艺术能否破茧重生,走出自己的美学高度,是圈内外关注的焦点。
此次年鉴展亦关注到一些新的创作现象。譬如早期当代艺术对传统文化的叛逆,演变成如今挪用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的自然观念、哲学体系转化成当代性的作品,在审美层面构建起现代意义的转换。不得不说,利用传统文化的天赋,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化的竞争中容易脱颖而出。
在表达形式上,这些实验艺术异构同质,虽然在材料、手法,还是展示方式上,各擅所长,但这些作品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交叉互动,传达人类精神世界迷离扑朔的复杂情感。参观者需脑补一些传统文化的知识。譬如,刘韡作品《周期》中装载的物体都在移动和运转着:用水泥浇筑的巨型球体和其他形态的拼装物件分别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如同在车间内的装配过程,又像一个小宇宙在缓慢运行。这种宇宙天体的思路来自中国古代朴素哲学观。
对中国文人画领域大系统外的民间非遗手艺的聚焦和现代性切换,也包含了对民间信仰仪式感和民间传说的当代移植,同样是中国当代艺术独立发展的一个发力方向。参加过2017年威尼斯双年展的邬建安,对民间非遗有割舍不掉的情怀。这次展览作品《刀的影子——素色的面孔》是民间非遗“剪纸”的现代性切换。作品上一张张印着“刀的影子”的牛皮重叠悬挂在一起,构成了幽深而有秩序感的素色“迷宫”。邬建安没有刻意去镂刻,一切痕迹都是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材料自身表达了更多东西,也因此具有了某种图腾和神话的意味。他相信传统文化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对社会现实及当下现实遭遇的关注是当代艺术的永恒话题,在西方的视野里,这种对现实的关注更多是一种强有力的批判。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主义关怀,如同现实主义绘画的记录功能,在媒介和手法上倾向多元化的表现和多方向的探索。
中国当代艺术聚焦于变革场面的日常事物,将它们拉到被反思、被讨论的语域环境中,通过具体艺术形式和美术馆场域相结合,将那些被我们抛弃、将要遗忘的事物重新拉回到我们眼前,通过美术馆场域展示,让我们重新认识当下世界的危机和困境。譬如人如何在这样类似于工地的变迁环境中安放自己的栖居之所和安全屋,这个问题背后是对当下的焦虑。
艺术家苍鑫试图通过作品描绘一个源自神话、神秘且富想象力、代表古老文明又预示未来的世界。他收集了大量自然标本,用当代生活的数据化和人工智能化演绎古老宗教、《易经》数理,从而使前沿科技和技术成为新的“当代神”。在这样的“能量场”中,“艺术家只是一个媒介,既不是终点,也不是起点”。当代艺术在高新技术的包装下,无所不能,古老的智慧在新科技的透镜下折射出深厚的传承力。
年鉴关注的另一个现实点是艺术乡建、新景观与网红。艺术乡建合适放在美术馆观赏,还是在对应的场景中去现实体验,是近年来艺术乡建的热门讨论点,涉及人们如何看待艺术乡建、新景观,怎样理解当代艺术与当下流行文化之间的合作。网红能否成为未来玩乐介入艺术、与观众互动的一种创新模式。
有人会问,艺术家做出来的作品还没有一个网红直播的惊艳,那艺术家是不是已经输了?其实,从积极的层面看,网红展推动了部分当代艺术创作与流行文化合作的尝试。这类展览往往有一个相对清晰、通俗的主题,其中的当代艺术作品也由此获得了一个便于被解读的“标签”。虽然有些时候这个标签与作品的全部内涵并不对等,但它显然拉近了公众与艺术的距离,即便艺术仍比生活里随意的“作品”更具有崇高性,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线不再明晰,已是不争的事实。
“当代艺术”在时间上主要指当下的艺术,意味着具有现代精神和现代语言的艺术。此次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通过展示一年中的社会思潮、文化现象和当代人的创造性反应,以达到记录真实社会变化痕迹的目的。
人们一直不能准确体味中国当代艺术传达的观念和表达方式,缘于中国当代艺术不仅是对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各种复杂情况的精神记录,还是最具有积极的反省和推动力量的因素。稍显遗憾的是,人们较多面对的是中国当代艺术用新技术手段表达的精神冲突,以至于一旦走进展览现场,形式往往抢了内在的风头,观者更像走进科幻迷宫或者精装民宿,走马式的观看消解了对作品背后内涵的咀嚼。艺术家在创造作品时,究竟是在逃离一地鸡毛的生活,还是在反思无处可遁的生活,对表达深层次的社会状态方面,似乎还应把创作的着力点放在内容表达上。
当代艺术家是人类中最敏感的一群,他们敏感的问题意识、强烈的希望和反应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在当代艺术中能找到社会当下的各类问题形态,也能找到与科技打造的新景观。但艺术终究是艺术,它不可能如同真正的社会学或者高科技那样,完全再现本原面貌。就此次年鉴展来看,2018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中比较突出的现象似乎是“技术手段”上的保守者、在远处观望的见证者、意见不明的沉默者。总体而言,展览在主题构成、创作观念上值得一看,至于艺术家的创作手法等技术问题,不妨且走且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