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枪小说在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人间指南(上)”展览开幕现场,熙熙攘攘的人围在带有时代性的作品旁,第一批前来参观的观众对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许多标志性符号具有敏感的识别度,那些鲜明的符号经过艺术家的梳理,成为了他们审视和解构上世纪九十年代尚未完全成型的“现代性”素材,这既是艺术家所面临的价值困境,同时也是关于今天文化状况的溯源。
一间平平常常的屋,几位忙忙碌碌的人,一本热热闹闹的书,有意人间指南,无奈人各东西......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部由金炎、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一经播出便成为“爆款”,在信息传播远不如当今便利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部小成本室内剧参与到了整个社会的大变革中。
这一时期,知识界和社会个体均在经济驱动力的影响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不得不说,得益于相机和视频设备的普及,全球经济的标志性符号出现,中国各地的艺术家以各种方式对这些变化做出了回应,并特别强调了“新媒体”的概念。
在中国,广州是一座在对外贸易和交流中具有关键枢纽意义的南方城市,艺术家陈劭雄的作品“街景”系列即取材于当时广州的城市景观:艺术家将在城市各地拍摄的景观进行拼贴与重组,将自己转变成熟悉城市中“永远的旅客”;影像装置《视力矫正器》使观众置身于广州的街景投影画面中,模拟出个体在街头进行扫视的状态,藉此探讨景观、媒体设备与观看之间的关联;“风景”系列作品和陈劭雄为大尾象工作组展览创作的《七天的沉寂》相关文献资料亦于展览中呈现,以串联出艺术家针对 变化的现实所设定的自我和“观看”的他者身份。
随着中国进入这一有些陌生的新时代,王晋于九十年代初期创作了一组现成品绘画《叩门》,将美元的七种面额的图像印在故宫旧城墙砖上。这组作品最早被艺术家称为“敲门砖”。此次展览中,作品被以大幅图片的方式重新呈现,艺术家转而强调图像的绘画性趣味。
王晋《叩门—美元上的总统》被用作《新周刊》 杂志1999年第14期( 总第69期 )封面
通过直接指涉甚至仿拟消费文化,任戬的个人创作及其新历史小组时期的工作开辟了新的讨论路径。展览在中展厅设立“新历史小组阅览室”,将之构建成一个阅读与对话的空间,呈现艺术家任戬八十年代的个人艺术创作,及其九十年代初期作为新历史小组成员所开展实践的一系列相关资料,从具体的实践维度出发,艺术家创作轨迹所经历的清晰转向。“新历史小组阅览室”将艺术家的创作文本资料与创作发生的时代背景并置,让观众在对照中重温那个时代的情景。
“消费”在今天不再只是一种为满足经济需求而产生的购买行为,更成为了一种渗透于知识、欲望甚至是主体建构过程内部的要素。在此背景之下,展览“人间指南” 将艺术作品视为过去时刻的“方位浮标”,在时间轴中重新理解深刻塑造了我们当下的中国艺术与艺术家的工作简史,并获得一种“温故知新”。
聚焦于艺术家们如何审视和解构这种尚未完全成型的“现代性”,其叙事既关乎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面临的价值困境,同时也是关于今天我们的文化状况的溯源。展览以回顾的视角观看当下,亦基于当下的现实来回溯问题的发端。
Q 本次展览将关注焦点放在了上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作品,这次展览的关注焦点与UCCA以往的展览方向有什么不一样?
A 本次展览展出艺术家陈劭雄、任戬和新历史小组、王晋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关的一系列创作。
目前,UCCA已经举办过很多国际方面的展览,但我们最根本的使命依旧是继续梳理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脉络和历程。这次展览——“人间指南(上)”是通过一个非常有焦点的方式,探索某一个特定时刻的几件事件,做出了非常有意思的一个论点。
A 展览聚焦和梳理中国艺术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以不断深化和加速的经济改革引起的大规模社会转型为背景进行的艺术实践。此次展览引导观众重新审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尽管艺术家个体在其创作中详尽地探究了这一时期,但在艺术历史叙事中,它更多地被视为一个过渡时期,而非一个自有其鲜明特征的独立时代。
A 这次参展的几位艺术家在时间密度很高的阶段,做出了一个结合了作品本身和相关文献的展览方式,观众也会发现此次展览与过往展览不一样的地方,获得不同的感受。是的,我们希望在UCCA美术馆资源变得更丰富的前提下,继续做各种研究和梳理相关的工作。这次展览也是开启了新的篇章,我们这类的展览慢慢也会多起来。
A 是的,没错。“人间指南”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展览的下部分将于今年8月31日至11月24日呈现,下部分展览是从多学科路径出发展开研究,将艺术品与汇集了档案资料的阅览室并置展示。
A 实际上,这个展览并不仅仅是一个回顾展。我自己是想把这个展览变成一个当下的展览,或者说是过去的作品怎么样跟今天发生关系的探讨,它不是到了一定年龄或者有些阅历的人去炫耀自己过去的成绩,而是说如何和今天发生关系,这个是展览特别重要的一个出发点。另一方面,它确实也呈现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开始进 入现代性和全球化的进程当中的历史背景下个体艺术家的作品呈现。
A 展览标题取自1991年上映的一部国产室内喜剧《编辑部的故事》,由葛优和吕丽萍等著名演员出演,以幽默的方式介绍了彼时新兴的社会现象,更塑造了当时的公众形象。《人间指南》是电视剧中的一份杂志,这个词也因此显示了九十年代初那个年代——特别是经济结构转型的社会背景下,面对价值的虚焦,公众所产生的焦虑、困惑和对价值重建的期待。
A 这上半部分主要是强调从八十年代以来,艺术家带着理想主义、人文精神,到九十年代变成社会关怀、现实关怀的转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里有两重性——既有精神诉求,又迅速地对当时社会变化作出反应。这是上半部分展览的方向,也是选择艺术家的一个标准。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制度与社会结构的急剧变革,中国在整体价值观积淀尚不完备的状况下急速进入消费型社会,这场 “消费革命”对中国的私人生活与公共社交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时期,知识界和社会个体均在消费主义的经济驱动力的影响下,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矛盾性。展览聚焦于艺术家们如何审视和解构这种尚未完全成型的“现代性”,其叙事既关乎艺术家作为知识分子群体的一部分所面临的价值困境,同时也是关于今天文化状况的溯源。
A 第二部分倾向于九十年代,因为九十年代伴随着社会进程,其实会呈现出特别丰富的个体面貌,所以说,我们在下半部分就会呈现出另外一些艺术家,他们在九十年代以来的创作中呈现出的多种面相,所以这也是两个部分的关系。
A 我自己看了很多九十年代以来的艺术文献,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在发展,但是我们艺术的产业或者说艺术的机制,比如说画廊、艺术馆、双年展这种机制还没有形成,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是比较艰难的。例如,陈劭雄老师的创作里就有他那种对现实的旁置若轻和视角。而且,陈劭雄老师特别迅速敏感地捕捉到了电脑、互联网这些(新科技的兴起)。我觉得,这是艺术家的敏感,在今天一个所谓后网络的时代,这些事看起来就是很正常,但在那个时期却是一种先锋的精神。那个时期的人对未来都充满了展望,艺术家的思维更是跨越性的、跨时代的思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