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智波鼬异界之旅一家人一起吃晚饭,陪孩子做作业和外出,为何会变成家长玩手机出现得最多的时间段?武汉晚报记者在对家长的调查中,家长们给出了各自的理由。
武汉市南湖中学初二学生小万在父亲沉溺玩手机时,曾对父亲提出质问。结果父亲的回答是:“我每天辛苦上班赚钱,供你吃、供你喝,自己放松一下都不行啊?”
家长“点点红星”说,作为上班族,工作期间压力很大,不可能在领导眼皮子底下玩手机,回到家里和家人一起,情绪放松了,吃吃饭,沙发上坐一坐,在手机上看看笑话段子,了解下国内外的新闻,一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自然而然就忽略了和孩子的沟通。
“陪孩子一起的时候能做些什么呢?除了监督他们做作业,负责他们的生活,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内容了,只能低头玩手机。”武昌的家长万女士是中学老师,儿子就在自己任教的学校读初三,手机问题同样也让她非常苦恼 。
万女士说,其实,孩子越大,家长的视野就越来越窄,主要就只盯着学习成绩,亲子之间没有很多可以交流的话题,更缺少可以一起参与都有共同兴趣的活动。
家长李侠对自己的“手机病”总结原因:任何人沉溺玩手机都会影响很多方面,多数都是负面的,只是做父母的常常会无意识地最先牺牲掉亲子关系,因为这方面的损失短期内不会立刻显现,和子女的关系相对其他方面也显得更容易修补。
“我们经常说养育孩子,但作为中国的家长,我们很多只重视了养,而忽略了育,确实应该反思。”家长“深红色”说。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叶显发认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一是来源于游戏,二是和他人的合作,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和父母的沟通互动。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一味沉溺玩手机,不仅会给孩子带来智力上的不利因素,更会有情感上的伤害。陪伴孩子时父母玩手机就是一种隐形的家庭“冷暴力”。
受访家长中,一位单亲家庭的父亲反思女儿的教育过程:“我上班比较忙,也很累,一般在家除了休息,就是玩手机,女儿是由爷爷奶奶一直带到现在。”小时候,如果女儿要父亲陪着玩,他就会用手机播放儿歌,或直接让她玩手机游戏。
缺乏母爱,加上父亲教育的缺失,这个现在已经读四年级的女孩显得比同龄人敏感许多,平时在家和长辈说话,也特别容易发脾气,听不进道理。
不过,这位父亲说,现在让他感觉最可怕的,是他发现自己因为只顾着玩手机,也慢慢失去了和女儿沟通的能力。
有一个5岁半儿子的家长马先生说,儿子小小年纪,需要跟父亲沟通时,一看到他拿手机玩,就开始责怪爸爸“完全不懂得尊重别人的感受”,认为自己被忽略,继而暴躁地大发脾气。
叶显发说,作为信息化时代的父母,改变一下自己的习惯,多融入孩子的生活,多陪伴他们成长,才能真正体现“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
能成为“手机控”的家长们,想必年纪都不会太大,为人父母的时间也不长。甚至可以想见,在成年人都普遍“晚熟”的当下,有些父母自身的心智可能都尚未完全成熟,缺乏承担养育责任的心理准备。虽然孩子的降生,给了他们“父母”的身份,但真正称职的家长,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需要学习的。
沉溺手机与沉溺网游、麻将等事物,从本质上看其实并无二致,都可以看作自制力缺乏的表现,只是人数更多,也更加普遍而已。而对孩子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种责任,一种付出。虽然不如拨弄手机轻松愉快,但与孩子的健康成长相比孰轻孰重,父母心中应该要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有家长提到,患上“手机病”的一大原因,是亲子间的活动缺乏吸引力。的确,相比手机中的五光十色,与孩子的日常生活可能显得多少有些平淡。实际上,在闲暇时间陪孩子读一本好书、教孩子认识公园里的花鸟鱼虫都可以让亲子间的互动更加富有乐趣。这都需要家长多加思考,发现更多与孩子分享生活的方式。
更应该看到的是,手机里的世界即使再精彩,依然是遥远虚幻的,既比不上身边实实在在的亲情和温暖,更比不上亲历孩子成长点滴时的喜悦和感动。而在放下手机的过程中,获益的不仅是孩子,对年轻的家长们来说,无疑也是再次成长的机会。
裁判长着“电子眼”,足球有颗“智慧芯”……世界杯看的不只是足球,还有科技的变化。
进入6月,漫天飞的促销红包、预售、定金、满减信息,预示着“618”年中大促即将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