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崛起在1996《什么是教育》是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的思想汇编,涉及了教育的本质、类型、任务、方式、可能性与边界,特别是大学教育的理念和任务等。书中充盈着雅氏关于教育的洞见,他提倡苏格拉底式的教育方式,强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并提出了本真的教育的方法。
本期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翟小宁解读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文化的作用就是使人变得更好,使人文明化。人类有一个丰富的文化宝库,里面有丰富的文化宝藏,教育使人受到文化的熏陶,它使我们变得更善良、更高尚、更有价值。
阅读便是文化唤醒生命与灵魂的重要途径,也是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和内省,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起自己独立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本书作者雅思贝尔斯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关注教育,并形成了深刻而又生动的论述。正如: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思贝尔斯在思考教育问题的时候,特别指出:教育的灵魂是什么?我认为是教育的信仰。
教育需要信仰,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一种教学技术而已。结合当下我们的教育现状,我们看这句话很有针对性,也很具有现实意义。有多少学校在往前走的过程中,忘记了为什么出发,忽视了教育信仰树立和建设,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砌,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雅斯贝尔斯说:大学应该培养精神贵族,而不是精神附庸。前者会昼夜不停地思考,并为此形销骨瘦;后者则要求工作与自由时间分开。前者敢冒风险,静听内心的声音,并随着它的引导走自己的路;后者则需要别人引导,要别人为他定下学习计划。前者有勇气正视失败,后者则要求在他努力之后就有成功的保证。
所谓的精神贵族,经济上可以不富裕,甚至可能比较清贫,但他在精神上是高贵且丰富的,能独立思考,敢于冒风险,并听从内心声音的引导,走自己选择的道路。对于追求过程中遭遇的成功与失败,能坦然面对。正视失败,从失败中走出来,逐渐成长为生活的强者。
雅斯贝尔斯这样来阐述,他说在人的存在和生成中,教育环境不可或缺,因为这种环境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价值定向和爱的方式的生成。我们每个人降生在不同的环境,开始我们是在家庭环境中成长,然后是在学校里成长,家庭的教育氛围如何,学校的教育氛围如何,社会的大环境氛围如何,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成长。
好的教育环境应该促进爱的教育。若没有爱的滋养,教育如同在机械、苍白、了无生气的活动中完成。
雅思贝尔斯思考问题的时候,总是从哲学和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如果整个社会的教育能够使每个人自由成长,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天性和禀赋,创造属于个人的价值,那么,整个社会将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教育还是不断尝试的过程。人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喜欢做什么,他就不断的追问自己,不断去尝试。
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
雅思贝尔斯在谈教育的时候,自然也会看到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年轻人的意识和希望。针对当时的情况,他这样阐述:青年学生感到生活是严峻的。这是因为对青年学生来说,现在比将来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年轻人需要持续学习、提高认知、爱智慧、追求精神之根。年轻人需要清楚地意识到,要成为完整的人,全在于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对自身的不断超越,并取决于日常生活的指向、生命的每一瞬间和来自灵魂的每一冲动。
此类教育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照本宣科,而自己无创新精神。学生仅学习到固定的知识、现成的结论与答案。
此类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带有绝对服从的特点,教师具有权威性。
此类教育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的探索。学生的敬畏心情将表现在精神的无限性上,在这无限的精神内,每个人都要负起超越自身存在的责任。
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这要求我们的教师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以探寻真理为目的,引起学生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向往,带领学生探究生命和世界本质,思考最高深和普遍性的问题,引导学生选择一条严肃而恰当的人生道路。
以上仅是《什么是教育》中代表雅思贝尔斯教育思想的片段式分享。作为教育经典著作,它常读常新,非常值得被广大教育者反复阅读。希望本次导读分享能抛砖引玉,引发诸位教师对本书的兴趣,一起读教育经典,做博学教师。
1.生命是自由的,不存在什么命运。我们应持这种态度既不能落入过去,也不能转向未来,而是完完全全存在于现在之中:在真理的获得中敞开道路,并继续坚持这一道路。
2.严格设置的课程免去了个人探素路途上可能遭遇的风险,可是,没有自由的风险,就不可能有独立的思想。
3.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
4.改善社会的先决条件是每个人都接受教育,以便能自我教育。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本质,使他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探索道德。
7.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的人类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9.教育的同一性是由社会的同一性赋予的。教育决定着未来人类的存在,教育的衰落就意味着人类的衰落。
10.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一个民族培养了什么样的教师,如何尊重教师以及在何种氛围中以何种尺度和自明,都将决定这个民族的命运。
11.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有所敬畏,并让精神内涵充盈我们的想象、思想与活力的空间。
12.我们在历史中看到自己,彷佛在时间的一个站点上,惊奇地注视着过去与可能的未来,过去越清晰,未来的可能性就越多。
13.天赋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人类并非是动物那般无法改变的顽固族类,而是始终处于实现自身潜能的进程中。教育的界限不可预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15.认知的广度取决于经验的广度,同时也取决于对经验加以追问和深思的程度。
16.教养是人的第二天性,它与传承、教育、祖辈与家庭以及促使个人觉醒的社会团体的本质息息相关。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取决于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人们追随哪些他们尊敬的伟大人物?如何看待其本质并将其树立为标准?
18.历史汲取的作用在于,它使我们在对以往曾经达到的高度的观望中,找到自己的道路,走向当下所能追求的最高峰。
19.只有内心带着火花的人,才会被传承下来的线.哲学就是在不断的迷失中不断找回自己。
21.抽象的力量赋予我们具体的洞见。但若将自己锁在抽象的世界里,就会与现实脱节。
22.生活对于年轻学生来说更显严峻,对他来说,此时此刻比往后的岁月更具有决定性意义,他感到自己仍然可塑,充满可能性。他意识到,要成为更好的人,完全取决于自身,取决于日常的生活方式、生命的每一瞬间以及灵魂的每一次冲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