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界私服李可染先生曾说过:“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原料和起点。生活是艺术的母亲、土地。但生活并不等同于艺术。生活像矿石,艺术像钢。生活要经过加工的千锤百炼才能百炼成钢成绕指柔。”著名画家李尧天笔下的新疆维吾尔族人物风情,都源于其多年来深入生活,遍及西域,加之以意匠经营,透露出他对这片热土的全部关爱之情,并通过达意的刻画人物形象与独特多变的艺术语言表达,使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始终保持鲜活的个性特征。
李尧天先生的写意人物画,以传神的人物刻画,丰富绚丽的表现主义色彩,静穆朴实的表情描写,率意果敢的笔触和富于人文气息的精神表达,在把观众带入一个独具疆域风情的辽阔天地的同时,又表达了他对西域塞外生活的向往,对劳动者平凡生活的热情讴歌。作品中人物的动态生动,每一个动态表情捕捉得是如此的亲切自然,每一个情景又描绘得如此的熟悉而令人向往。
谈到李尧天先生的艺术,人们都会对他的连环画作品记忆犹新。20世纪80年代起,他开始了中国画的探索,埋头创作了绢的中国画长卷《泪泉》、重彩连环画《大小尉迟在京城》,中国画《草原姐妹》《牧羊娃》《婆媳》等经典作品。李老在调入新疆画院后,又创作了大量的人物画作品,其中以新疆维吾尔族人物等题材最为擅长。广阔原野,山川盆地,都留下其写生创作的足印。
在时代不断变革的数十年间,任凭潮起潮落,风云变幻,李老始终“我走我路”,深入生活,那朴实醇厚的亲情、祥和安宁的乡土、深厚悠远的历史,都是他绘画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正是这种忘情的感知体味,才能使他真正感受到民族民生特有的那份真切自然、朴实无华之美。
中国画艺术是世界艺术史上一朵瑰丽奇葩。它所特有的传承延续性以及对画家修为历练的要求,使得艺术长成之道尤为漫长艰巨,但正恰恰于此,使能够甘于守道者越到最后,其艺术成就越加辉煌。这点已为许多大师巨匠取得成就所佐证。
李老一生铸炼其艺术个性语言和修为,使得他的作品平实又不失生动,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同时又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在线条的运用上表现得尤为充分,一方面作为形态描绘,能自如真实地表现出人物的神情动态,另一方面,通过笔墨的轻重、浓淡、苍润、缓急、顿挫等变化,体现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如果说对笔墨的运用更多地表现在其对传统继承上的话,那么,对色彩的运用则更多地体现了他对传统人物画的发展和创新。或许是少数民族服饰所特有的浓烈的色彩感觉震撼了他,又或许是得益于对中西绘画艺术精华的滋养,得益于对油画、水彩、壁画、连环画等姊妹艺术的涉猎圆融,李老在表现民族人物动势神态上,在现实生活独特的审美角度和感应点上,浓墨重彩地表现出维吾尔族人物服饰的特点。这种强烈的“形式之美”,正是其个性风格形成的重要关键所在。
李老对其深爱的中国画艺术保持着一颗恒定的心,这颗艺术初心从不为外界所动,始终专注于中国人物画的探索,专精于新疆人文风情的创作。同时,李老又是一位敢于突破,艺术风格上时常求新求变的艺术家,技法变、画风变,或写实,或写意,或表现主义,或现实主义,层出不穷,面目时新。变,是宇宙恒定不变的规律;变,是世间万物的生命规律;变,也是乾坤阴阳、枯荣盛衰的规律。生命由变而产生,因变而精彩。正因如此,李老的中国画艺术因变而鲜活,因变而常新,也因变而辉煌!
李老中国画艺术的感人之处,多源于其乐观、专注、朴实的天性。可以说,真心、诗心、匠心是李老画意人生的艺术特质。艺术之道乃寂寞之道,艰辛之道。而投身人物画创作的画家尤为更甚,然而,李老却以一种超然洒脱的心境投身其中,只要拿起画笔,他就犹如古代文人的隐归避世,可一连数日,闭门未出,废寝忘餐,仿佛完全沉醉于眼下作品诞生的无限喜悦,情感思想滔滔不绝,侃侃而来,多年的历练体察,生活感悟,皆随才情才思泉涌奔流迸发于纸上,激情澎湃,快意人生。
李尧天,1940年生,重庆涪陵人。1964年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美术系,1980年调入新疆画院中国画研究室从事专业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新疆画院一级美术师。
早期从事连环画创作,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画创作。绢地中国画长卷《泪泉》、重彩连环画《大小尉迟在京城》分别入选第六届、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草原姐妹》《牧羊娃》《婆媳》等三幅中国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中《婆媳》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全集》;1999年被中国文联评选为“99中国百杰画家”。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新疆创作中心副主任,新疆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主要作品有《多郎乐手的歌》《多郎麦西来甫》《吐哈油田太平鼓》《维吾尔族女教师》《塔吉克新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