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帝冷后1952年8月29日,在纽约北部伍德斯托克小镇的马维里克音乐厅,钢琴家大卫·都铎走上舞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33秒后,他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2分40秒后,他再次关上琴盖,然后又一次打开;又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
整个过程中,钢琴家没有弹出一个音符。台下的观众开始还窃窃私语,两分钟后便已怒不可遏,他们大叫:“伍德斯托克的善良人们,快把这些人赶走吧!”
这场无声的钢琴演奏,就是实验音乐作曲家约翰·凯奇的乐曲4’33的首演。从那时至今,这场演出激起了无数人的想象和困惑:为什么这也算是艺术?作者到底是怎么想的?
要弄清4‘33到底在干什么,我们得顺着约翰·凯奇自己的说法,去看看他这部作品的灵感来源:著名现代艺术家罗伯特·劳森伯格1951年的作品《白色绘画》(White Painting,1951)。
两者的关系还没有到此为止。凯奇和劳森伯格在1951年相识,后来在凯奇的《剧场作品 No.1》(Theatre Piece No. 1,1952)中,劳森伯格和《白色绘画》也都有出场:在弹钢琴的大卫·都铎、拨弄留声机的劳森伯格、发表演讲的凯奇和空隙处的舞者身边,《白色绘画》就 从天花板上垂挂下来,衬着他们的身影。
这种“从量变到质变”的视觉训练,使劳森伯格这样的学生逐渐领悟到,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中同样隐藏着美学的感觉。或者说,经过大量的视觉训练后,艺术学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无法口传的艺术感悟。
此外,阿尔伯斯夫妇还提倡将“严格的手工技艺训练”和“对创作形式的积极探索”相结合。他们不局限学生的创作,注重材料——从颜料、画笔到纺织、制 陶工具、甚至垃圾堆里扒出来的种种生活废料——对于艺术的影响。在约瑟夫·阿尔伯斯的指导下,劳森伯格对各式各样的材料都有了直接的认识。
除了提倡广泛使用材料,约瑟夫·阿尔伯斯还力图创造一种创作氛围,不但重视艺术家最终做出的艺术品成品,而且还要关注他们创作过程中的决策过程。无论是绘画、音乐、雕塑、诗歌、还是建筑设计,创作就是对材料、环境和任意时刻突发的事件作出的一种反应。
这种反应看起来随机而盲目,事实上却是一种有目的的快速选择,体现着经过大量美学训练的创作者对作品的绝对控制力。
黑山学院到1957年就完全停办了。在短暂的校史中,它培养出了一批充满奇思妙想并勇于践行的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世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
在材料方面,劳森伯格表现出了强大的探索精神。成名已久后,57岁的劳森伯格还前往安徽泾县,只为寻找一种坚硬到可以自己立起来的纸,以及一种薄到 近乎透明的纸。他将宣纸、丝绸和碎片化的民间画报融合在纸浆里,创作出70幅拼贴作品《七个字》(Seven Characters,1982)。
他的材料还远不局限于各种各样的用纸。除去纸、铅笔和颜料,他更有名的材料根本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原料”,而直觉取自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海 报、轮子、躺椅、包装箱、砖头、交通灯……这些最司空见惯的物品都被劳斯伯格随手拿来,制成艺术品,使它们对现实拥有惊人的解释力。
《纽约时报》记者问劳森伯格:“过去半个世纪,你一直是美国记载平凡事物方面最显赫的诗人。平凡的事物到底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劳森伯格说:“平 凡的东西常常会受到忽视,不被注意。大多数艺术家都尝试打动你的心,他们偶然也会打动自己的心。但我发现平凡的东西会更令人满足。”
《白色绘画》及其催生的4’33更是如此,《剧场作品 No.1》也是很好的例子。它在很大程度上是即兴的,同时融合了舞蹈、音乐、视觉艺术和诗歌,至今仍被普遍视为第一件偶发(happening)而成的艺术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