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卐会原标题:CAFA讲座丨视觉文化领域开拓者:詹姆斯·埃尔金斯谈当代艺术的概念(附全程视频)
2018年6月19日晚六点半,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与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主办的讲座:“当代艺术的概念——暨《凤凰文库·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系列:图像的领域》新书发布会”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报告厅开讲。本场讲座主讲人为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与批评系主任、爱尔兰科克大学美术史系主任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James Elkins),他将内省、沉浸、移情、情感理论、美五个关键词分列为五个板块一一展开讲解,以求从视觉文化的理论角度深度剖析艺术由理性向情感表达的转变趋势,分析后现代主义艺术向当代艺术转型过渡的关键因素,及各个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展望,凤凰传媒总编辑、副总经理佘江涛,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葛庆文,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毛晓剑等嘉宾出席讲座及发布会,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图像的领域》执行主编邵亦杨主持讲座,法国索菲亚艺术基金会秘书长邓三红担任现场翻译。
讲座开始之前,主持人邵亦杨教授对主讲人做了简短介绍。美国艺术史家、批评家詹姆斯·埃尔金斯教授是视觉文化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最主要的理论家之一,他著作颇丰,其中《视觉研究:一种怀疑性的导论》、《绘画与眼泪》等已经翻译为中文,此次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像的领域》是凤凰文库·视觉文化理论研究系列出版发行的第一本著。在这本书中,埃尔金斯对图像的研究范围及方式的进行了革命式的推动,他将视域扩展到非艺术的图像,包括科学、技术、商业、医学、音乐和考古等,接受更广泛的图像,并以新的视角进行研究,他看到从书写方式、数学图表到抽象绘画之间拥有内在的关系,并分析了这种跨学科视觉研究的哲学基础和意义所在。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为讲座及活动致辞,范迪安表示,在中央美术学院庆祝百年华诞之际,非常荣幸邀请埃尔金斯教授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座。中国改革开放40年,当代艺术正在多元的文化与艺术观念中生长着,中国艺术已经融入到国际艺术发展的当代格局中,视觉文化理论在中国艺术界也有了实践成果。埃尔金斯教授的著作《图像的领域》是美国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中文版的面世能让更多中国读者对这一领域加深了解,学习借鉴他的治学角度与方法将对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范迪安院长也对凤凰美术出版社、本册图书主编邵大箴教授、执行主编邵亦杨教授表示感谢,也期望中央美术学院能与埃尔金斯教授所在的芝加哥美术学院开展更为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及合作,使世界艺术发展趋势进入到我们的视野中。
凤凰传媒总编辑、副总经理佘江涛先生介绍了“凤凰文库”的出版理念、出版方向及取得的成就,“凤凰文库”分为10余个系列,已出版系列丛书400余册,其中艺术理论研究和视觉文化研究系列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他也希望埃尔金斯教授能在未来的研究中多关注中国现象及中国艺术,希望中央美术学院、芝加哥美术学院与凤凰美术出版社能合作出版更多西方艺术史论书目,搭建中外艺术史论界交流的桥梁。
詹姆斯·埃尔金斯的讲座围绕五个板块进行:内省(Inwardness)、沉浸(Immersion)、移情(Empathy)、情感理论(Affect theory)、美(Beauty)。在每个板块的阐释中,埃尔金斯对主题词作相应的语义学介绍,并结合学者们对该主题词的研究成果阐发自己的理解认识,然后举例相应的艺术作品进行理论分析。埃尔金斯首先抛出自己研究的点:后现代主义艺术被学术领域界定为理性主义的,缺少感情色彩的,当代艺术是否有所转变还未成定论。
“内省”是讲座话题的第一个关键词及起点,其德语语义是关于“思考的感受”的解释,埃尔金斯从伦勃朗的一张心理肖像画谈起,传统艺术家擅长通过描绘人物表情或者身体姿态表现丰富情感,后来,这种手段被艺术家抛弃了。他列举了一些理性主义的作品,以人物肖像、雕塑作品为主,例如《马克思·贝克曼的自画像》(Max Beckmann’s self-portraits)、《芝加哥皇冠喷泉》(Jaume Plensa’s Crown Fountain in Chicago)中播放的人脸影像、奥尔巴赫的作品《E.O.W.裸体》(Auerbach,E.O.W.Nude),这些作品有意虚化或不表现人物表情、动态,致使观者无法体味作品中人物的内心情感,这是当代影像艺术家习以为常的表现手段,是反心理肖像学的艺术手法。然而,埃尔金斯认为面无表情也是一种表情,反而更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及其自省的状态,这也是艺术家自省的过程,例如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的行为艺术作品《静坐4分钟》,他面无表情地与参与者相对静坐4分钟,令观者感受到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
埃尔金斯将“沉浸”解释为“沉浸其中而忘我”,即观者身在展场却忘却自己在看展览,部分当代艺术家也以唤起观者的沉浸式体验为创作目的。在此,迈克尔·弗雷德的“剧场性”理论被埃尔金斯提及引用,指出弗雷德不喜欢极简主义艺术的原因是因为它们不能令观者忘我地沉浸其中。他还以戏剧的剧场效应,交互游戏的沉浸式体验,博物馆的虚拟现实装置,电影《楚门的世界》的观感作为例证说明“沉浸”的理论涵义。他也给出一些能获得“沉浸式体验”的观展建议,比如不要看展签,尝试看一件作品超过一个小时等。
在阐释“移情”时,埃尔金斯引用了德国哲学家费舍尔和利普斯的理论,认为“移情”是一种不自控的人类行为,例如人在看向高大物体的时候,身体会不自觉地晃动,这是得到科学认证的。再如我们看到康定斯基的作品时,某个色块或许能对你有所触动,为你带来不自觉的联想,这就是“移情”,就像弹奏钢琴的某个琴键,其他琴键也会随之颤动一样。当代艺术家都在尝试用作品达到令观者移情的效果,这是一种趋势。
“情感理论”与前三个关系词密切相关,也被学界广泛讨论,埃尔金斯引用马苏米在其著作《虚拟的寓言》(Massumi,Parables of the virtual)中提出的理论及例证解释了该词。他提到,“情感理论”中的情感是强烈的,一触即发的,下意识产生的。他在著作《超越美学与反美学》(Beyond the Aesthetic and the anti-aesthetic)中讨论了梅尔泽(Meltzer)的观点,以此加深对“情感理论”的了解。他还引用神经科学家贾科·帕克斯皮(Jaak Panksepp)对狐狸应激反应的研究成果,以说明情感研究领域潜在的拓展性。至此,当代艺术的话题已经从冰冷的理性艺术转向为对热情的,能激发人类情感的感性艺术的讨论。这是理论界的转向,更是艺术实践的转向。
在最后一个板块,埃尔金斯与观众探讨了“美”的回归问题,他通过对大卫·希基的《假装弹吉他》(Dave Hickey’s Air Guitar)、亚瑟·丹托的《美的滥用》(Arthur Danto,The Abuse of Beauty)等学者的著作介入讨论,除了美学,他提及了宗教领域对“美”的研究成果,皆给予听众启发。
埃尔金斯教授超越传统的研究方法令在场师生倍感兴趣,大家在最后的提问环节十分踊跃。埃尔金斯对于大家提出的“促使艺术发展趋势转向的因素”“后现代的维度界定”“弗雷德艺术剧场性理论”等话题一一给予回复、解答,讲座在大家意犹未尽的交流中圆满结束。
在讲座中,詹姆斯·埃尔金斯列举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作为实例辅助其分析,从传统的架上绘画到当代的行为艺术,从电影美学到戏剧表演艺术皆有涉及,足见其在研究中关照对象之广。不过,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詹姆斯·埃尔金敢于在视觉研究中尝试跨界,并向非艺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他在研究过程中借鉴了诸如科学、商业、医学、生物学、医学、音乐和考古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新的视角解读艺术。因此,詹姆斯·埃尔金斯的理论贡献除了开阔了理论学者与批评家的艺术史研究视野,也会对当代艺术实践者有所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