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的狗茎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7月20日,“中国教育报给老师的读书会”发起了跟着凌宗伟老师用21天时间共读《可见的学习(教师版)》的读书计划!
21天的时间里,每天早上5点多,群内互动准时开启,直播动态视频、解答疑难问题、点拨读书方法、点评打卡作业,一样没落下;
21天的时间里,这群热爱阅读的老师们每日阅读、每日打卡,微信群里分享与交流,思想激荡碰撞,一天没落下……
21天的时间里,老师们做到捧起了纸质书圈点批注,做到正视自己的不足,吸纳他人的观点,让阅读回归本色。
这段21天的美好旅程结束了,感谢各位老师的参与,感谢中国教育报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让我来做一个领读者,发挥的不过是“鲶鱼效应”。但我更知道,仅靠我这条“鲶鱼”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更多的“鲶鱼”,这就是我为什么要搞线上沙龙,为什么愿意花那么多时间在群里互动。
我一直认为,读书原本是个人的事情,谁也不可能带领谁去读,但是“读书会”就不一样了,这是一群人共同读,读的又是同一本书。
我们将这个读书会定位为“阅读变现”,也就是要将所读内容转化为个人知识或者个人的产品——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实施。所以我们在读书会的运作是灵活的,又是聚焦于目标的,未必如预期的那么理想,但总的来看,基本上达到了这一预设的目标。
在读书会结束前,我还是想跟各位朋友分享一下我的基本的观点:教师的阅读,多多少少是要带有一点专业性的,读专业的书,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教育,理解教学;读专业的书不仅可以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观念改变、行为改变,知行合一。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知易行难”,行不易,知更难。原因有两点:瓶满则装不下,无知则无畏。专业的书读起来固然有困难,更困难的是我们往往拒绝理论,拒绝改变固有的观念,总认为自己不仅知道了很多,更认为自己知道的是真理。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不知道也就无所谓对错,做起来或者说起来也就没有什么顾忌。
专业的书读起来是有困难的。所以读专业的书要有“啃”的精神准备,慢慢地啃下去,就可以慢慢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了。如此,我们才可能更好地行走在专业化的道路上。
正如哈蒂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成为“适应型专家”。我以为基本路径之一就是专业阅读。通过阅读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阅读适应新教育技术带来的挑战:如何让技术对教育发挥积极的影响,通过阅读更好的理解学生立场,适应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举措,推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三次精彩的线日的线上沙龙,老师们对于大概念(整体性)阅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了解如何用这样的方式进行阅读;
:在我看来,真正的教育始于一个人为理想所鼓舞,能认清自己,思考自己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审视自己是一个什么人和应当成为一个什么人。
我叫李化,就职于湖北省武汉市石牌岭职业高级中学,工作二十余年,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年,因为在工作和家庭教育中遇到很多问题,重拾阅读已有五六年的时间。我主要的阅读领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人文科学、历史等。
这次跟着凌校长一起共读这本书,我的感触非常多。这是一本比较烧脑的书,但凌校长每天活跃在打卡圈和共读群,用他独有的“凌厉”方式引导大家一步步深入阅读,让人最终感受到知识在脑中燃烧的喜悦。
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开拓性的阅读,它让我意识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同时帮我纠正了很多有偏差的观念,让我重新认识了教学这件事。
认识凌老师已有两年之久,凌老师在我心里是一个有趣、有深度的人,这次的领读更让我看到了他的“趣”与“深度”。他在群里发言率真,每天认真提出问题,带动大家思考,与老师们热忱交流,用心组织每一次线上读书会,影响力“可见”!这样的读书方式很烧脑,让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对自己“可见”!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也!
本次阅读让我明确一个问题:究竟应该看怎样的书。正如凌校所言,最应该看的,是顶天立地的书。这一本书,应该是立地的书了。以后,我也会把其他的书慢慢地读完。我也打算像这次读书一样,给自己出几道题,然后边读边思考,也许会和以前的读书大有不同。
因为一直关注凌老师朋友圈,对他的严谨、热忱、学养充满信任,因此选择入群读书,以此作为暑期个人研修活动。在基于书友真实反馈而设计的每日驱动任务(问题)的引导下,我对于“教学相长”、师生互换可见视角的教学思考与实践,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类似集体备课的书友互动,强化了我继续探索如何将本书内容“阅读变现”的热忱——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在教学上的积极影响力”。
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我非常震惊,那些晦涩难懂的数据和术语被轻松和易懂讲述出来,并不是灌输,每字每句都是那么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这时候我好像真的看到了作者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他的心,那正是他要表达的,想要传递出来的。
这本书给了我明确的答案,或者说对“热忱”更深层次地揭示,让我更深刻的理解,让我茅塞顿开。“热忱”是一切的源泉,“热忱”是教育的精髓,“热忱”也许是当今“物质”社会,教育可循环使用的资源,是值得教育人坚守的品质。
阅读打卡第 21 天,发现自己已经持续输出了将近两万字,满载而归的是思考,不虚此行的是成长,万般不舍的是情谊!感谢中国教育报搭建的好平台,让我如获珍宝,还有每日兢兢业业的领读人凌宗伟老师,值得佩服仰慕。十足用心、实在敬业的他,指导帮助我们“想明白”,引导鼓励我们“说清楚”,希望期待着我们“做扎实”!
经过“可见的共读”,我们离探索“理论变现”的广阔教育天地,终将走近一步又一步......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不孤独、不寂寞,因为我们有书;当我们淹没在题海中而不觉得一丝疲劳,因为我们有书。
21天或许不一定有立竿见影的效用,但名师领读、伙伴共读、彼此分享的时光,真的很美好又难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CBA最新动态:周琦正式宣布转会中游,新疆名次被去除,王博也面临下课的命运
一年不能超过3万公里,维修保养必须使用原厂备件……电动汽车的“三电终身质保”是福利还是套路?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理科课程落后世界70年,大量内容是200年以前的知识
10万内电动小车新王炸 揭秘五菱缤果线.78-12.08万元 长城金刚炮6AT版正式上市
专访Martin Grieder:森海塞尔将加大创新投入填补市场空白 发力中国市场
苹果新 AR / VR 头显专利获批:看到 HomePod 可控制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