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钦青少年社会工作自她诞生的那刻起,就是以专业的价值观指导,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动机需求、兴趣爱好,以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进而协助制定青少年政策。内容上涵盖的方面非常之宽泛,但是,仍缺失了一个最重要的环节--青少年生命教育。生命教育不仅仅关注青少年的身体、心理、社会发展,灵性的参与才能构成完整的体系,而且,生命教育不但要涉及人的生、老、病,还要我们用浅显的道理给青少年阐释死。死亡的价值观,在生命的经验上,理应成为一个常态化的教育。因此,呼吁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融入生命教育教学板块,因为这不仅仅是个特殊的课题,也是一种文化。
人的“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但我们中国人一向避谈老、病、死,这根本就是鸵鸟行为,不谈不代表不会来,或许会因为避谈而衍生出更棘手的问题。对青少年来说“生、老、病”已不陌生,而“死”却是我们青少年社会工作甚至是我们的教育体系内最讳莫如深的,更别说把她当做一门课程。但是在美国,很多中小学都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在美国很普及,跟其他课程没有什么区别,坦然的与学生讨论有关“死亡”的话题。课程设置自然,有些学校从青少年容易理解的童话故事入手,慢慢引出关于死亡的讨论,先让青少年有一个心理预期和准备,循序渐进的引导青少年正确的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一定程度上消除青少年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坦然的面对死亡,再者启发青少年思索各种死亡问题,学习和探讨死亡的心理过程以及死亡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为处理自我之死、亲人之死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从近几年社会治安情况来看,青少年犯罪在各种案件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社会生活中,部分青少年厌学逃学、求新求异、激情犯罪、校园暴力等现象,成为学校、家庭的负担,也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心理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犯重罪的事例频频发生。过去未满18岁青少年犯罪,以盗窃案居多,而今,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恶性犯罪已屡见不鲜,强奸、杀人等严重刑事暴力性犯罪有所增加。这不能完全归咎于个人、家庭、社会原因,当务之急是利用各种渠道普及“生命文化”教育,从尊重生命的角度,学会感恩和珍爱生命。
1、青少年对“死亡”还没有清晰的概念,现实生活中又充斥着很多关于“死亡”事件。“死亡”既是离青少年很远又是很近的东西。比如亲人离世,现实对青少年的思想有很大冲击,如果青少年对于这个过程理解过于艰难,那么势必对青少年的心理及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2、“生死”教育与“性启蒙”对青少年来说同等重要。青少年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重是这个阶段心理发展的最标志性特点。当前的各类媒体如电视、书籍等,对诸如此类的报道或栏目没有做到迎合青少年阶段的需求,青少年想了解相关知识,就会偏向于网络,但是,网络的监管不力,不够净化,青少年又缺乏甄别能力,又会导致更复杂的境地,从而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因好奇去尝试而犯错。
3、不懂得“生命”的意义,不懂得感恩和珍爱生命是当下青少年普遍存在的问题。近期一则“母亲跪地求女儿别买iPhone手机”的新闻就投射出此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生命”、“孝文化”等传统教育的缺失。不难看出很大程度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和担当的结果。试问导致自残、自杀、校园暴力等现象的青少年哪个不都是最痛的教训?
应该说,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这代人,应该算是第一代有意识注重孩子心理健康的父母,但是做的还远远不够,离孩子们的内心需求及社会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任何一种事物的萌芽、发展、成熟都有她的历史渊源和责任。青少年社会工作教学中融入“生命文化”之“死亡”教育是大势所趋,历史的必然,我们应该做好迎接她加入教育体系的准备。
1、以青少年社会工作为平台,融入“生死”教育板块。当前,各个地区的学校均设有社会工作室,这就为学校开设“生命文化”相关教育提供了平台。“生死”教育可以作为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一环,适时开展相关课程,开课频次不宜过多,每年开展一次即可。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结合图片、视频、展板、游戏、电影等形式,将深奥的道理用浅显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在“生”与“死”的问题上给青少年一个崭新的诠释。
2、借助社会机构植入“生命文化”之“生死”教育。人的一生最值得去的五个地方:产房、医院、监狱、贫困地区、殡仪馆。这五个地方不愧是人生哲学的课堂。产房--生命的开始;医院--健康;监狱--自由;贫困地区--知足常乐;殡仪馆--生命、感恩,参悟人生、透彻生死。与“死亡”密切相关的地方是殡仪馆,在那里我们会感到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和重要,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论高官权贵,还是贫民乞丐,这里都是共同的归宿,可以说这里是人类社会最公平的地方,将殡仪馆作为“生命文化”之“死亡”教育基地在恰当不过。
3、发掘更多的“生命文化”、“生死”教育者。在“生命文化”教育这个大概念下,除了社工是教育者、引导者外,可以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医生、军人、法官、殡葬工作者等等都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为青少年诠释不同的“生命文化”理念和“死亡”感悟。
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件事情比“人人都会死亡”这件事更彰显生命的公平和人类共同的命运。这揭示的不仅仅是死亡的本质,本质之外的内涵更具有震撼力。因此,与其等我们的青少年成年后再恶补关于死亡、亲情、感恩等等,倒不如趁早给青少年撒下爱的温暖种子。“若要在自己种的树下乘凉,种树的最好时间,一个是二十年前,另一个就是现在!”既然我们缺席了二十年前的机会,那么就珍惜当下的有利时机,为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努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