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本龙太郎回归原标题:84个传统文化小故事,专为6~12岁儿童打造中华传统文化读本,积累经典,实用不枯燥
很多家长都知道,要让孩子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著作,但是应该选什么书呢?
这套书已经是二次修订,用生动易懂的故事向6-12岁小朋友讲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84个经典名句及深刻内涵。书中选取更具经典性、启发性、积累价值的语言,用讲故事的方式和配合故事趣味的插图,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贴近儿童。
读了这套书,孩子将会真正理解《论语》《孟子》《老子》等书中非常经典的名句,强烈推荐亲子共读。
1938年10月生于江苏省徐州市,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原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主编。
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2013年3月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21年9月被国家教材委员会评为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
个人专著有《我的小学语文观》《面向未来的母语教育》《爷爷教我写作文》《讲故事 诵经典》《汉字小精灵》《张庆文集》等,共计400万字以上。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普及工作必须从儿童开始,这已经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
朱自清认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有接触的义务。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体系里,书籍被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我们所说的“经典”是个笼统的概念,它包括十三经、二十四史等。但这些经典有个共同特征——它们都是需要反复阅读、反复体会的著作。
孔子以诗礼传家,《论语·季氏》里记载孔子教育儿子伯鱼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也。”
《诗经》《礼记》等书在孔子时期就已经成为经典,并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教材,这样的经典一代代传承下来,早已积淀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对于少年儿童来说,反复阅读经典,不仅能够学习人文精神、知道礼义廉耻、培养道德自律,还能在作文说话时恰当地引经据典,使语言变得文采斐然,典雅而富有魅力。
那么,针对儿童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采取什么方式呢?毫无疑问,主要方式便是阅读承载着传统文化精华的历代经典。
但是考虑到少年儿童的古文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限,直接阅读原典具有一定的困难。小朋友们都喜欢听故事,有趣的故事书往往让他们爱不释手,作者张庆老师便尝试用“讲故事”的方式来设计和编写这本书,让少年儿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读懂经典。
从学习接受的角度来看,“讲故事”的形式容易被少年儿童接受,是很好的引导阅读的方式。
张庆老师通过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故事、历史故事或自己编写的童话故事,将《老子》《论语》《孟子》等书中的经典语句蕴于这些故事之中,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讲明大道理,让少年儿童能够读得懂、易于消化,而不是痛苦地死记硬背。
同时,本书在呈现方式上,一则经典语句搭配一个与之相关的故事,既便于理解,又增强趣味。张庆老师语言平易近人,充满童趣。故事多以对话的方式展开,情节丰富,可读性强。
经典古籍浩如烟海,如何取材适合儿童的读本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儿童的古文水平有限,应当尽量选择经典当中有趣、浅易的部分。
张庆老师选择了《易经》《论语》《孟子》《大学》《老子》,这五部经典体量较小但地位重要,语言凝练,说理性强,其中的经典语句适合反复涵咏。
五部经典搭配上生动的故事,意在让儿童通过故事学习经典语句,体会经典语句的意义,从而指导小朋友们修身、明理、读书、交友。
以《论语》为例。《论语》不仅在十三经系统中,也在四书体系之中,其经典地位不言而喻。
本书上册编选了《论语》中37则经典语句,涵盖《论语》中的14个章节,搭配生动的故事,将经典语句中蕴含的道理深入浅出地教给小朋友。
例如《论语·为政》篇中“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这样一句话单独理解起来还是有些干瘪,作者在这一篇中,创造性地将这句话与《伊索寓言》中“狐狸与蝉”的故事结合起来。
在这个故事中,蝉就是这样一个善于观察的聪明人。他在狐狸的粪便里发现了蝉的翅膀,从而识破了狐狸的险恶用心。蝉还目光犀利,透过外表洞察到狐狸内心,知道狐狸是一个口蜜腹剑、干起坏事来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家伙。
蝉对狐狸的观察就做到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将故事与经典结合,浅显易懂,生动有趣。
《礼记·学记》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对待经典,就是要藏身于此,修养于此,栖身于此,悠游于此。
读书是终身的事业,本书在引导儿童阅读经典这个问题上抛砖引玉,是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标下,通过向儿童读者“讲故事”,以期儿童读者自觉去“诵经典”的一个尝试,衷心希望得到广大儿童读者和家长老师们的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