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和做的熟语原标题:【教学研究】2018届高考全国卷26省3月联考乙卷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1.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
【解析】“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说明是对原始神学思想的怀疑,主张以民为中心,体现出人文主义色彩,A正确;此时还没有产生仁政思想,B错误;材料中仍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C错误;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错误。
【解析】表格中“祭祀‘道神’”“保佑庄稼丰收”“土地施肥”体现出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说明重农思想盛行,D正确;材料说明是农业发达,不是小农经济的发达,A错误;迷信思想不是表格体现主旨,排除B;精耕细作技术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C错误。
3.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材料主要表明了唐宋时期
【解析】材料中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重视孔子,显然是想重塑先秦时期儒家思想,C正确;A与材料主旨不符合;B中保守不符合韩愈等思想主张;D中独创说法不符事实。
4.《清史稿·大学士年表序》说:清大学士满、汉两途……其品列皆首文班。任军机者,自亲王外,其领袖者必大学士,唐、元三公尚不及也。材料主要反映清代
5.1854年的《上海海关征税规则》规定,由中国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国各派一名代表组成“税务管理委员会”;议案表决时,中国官员一票按两票计算,但外国委员有三票,处于多数。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
【解析】材料显示中国海关改革促使国人在海关管理权力上逐渐下降,说明中国海关逐渐走向半殖民地化,B正确;A是鸦片战争之后;C中主动说法错误,中国是被动融入;D中同盟说法不符事实,排除。
6.1915—1918年间,《新青年》杂志中“革命”一词的出现频度为0.78%。1923—1926年问,《新青年》杂志共发表各类文章128篇,平均每篇出现“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材料主要反映了
【解析】新文化运动初期革命一次出现频度为0.78%,说明人们对于革命并不认同,1923年之后,“革命”一词多达25次以上,说明当时人们逐渐认同革命的思想,体现出救国思想变化,A正确;B是一大之后;新文化运动影响是巨大,不是减弱,C错误;第一次合作指引思想是新,D错误。
7.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的土地革命路线是变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共中央宣布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随后制定承认地主土地所有权及地主减租减息政策;1947年,中共要求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这些土地政策的变化
【解析】国公十年对峙时期主要是针对政府,抗战时期主要团结各个阶级抗战,解放战争时期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体现出中国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政策随着民主革命任物便化而变化,D正确;A是大革命时期;B是解放战争时期;C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8.下表反映的是我国1952—1961年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指数(以1952年为100),其中消费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是
【解析】表格显示农民和非农民的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新中国初期实行了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对于消费品实行计划供应,导致市场物资供不应求,B正确;A属于一五计划的特点;C是根本原因;D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9.罗马共和时代(纪元前91年—88年)意大利诸邦,皆欲得市民权如罗马,罗马不许,时多柔凑士(Drusus)为监督,议法三章……第三日平民权,与意大利诸邦以公权。各邦人民,语言宗教,与罗马国人同,罗马开疆,彼等有大勋劳,今则不以为功,反鄙视之,同盟甚怨,屡求市民权……纪元前91年意大利诸邦,皆得享市民权。这表明
【解析】“皆欲得市民权罗马”“屡求市民权”说明罗马境内各民族的平等要求推动了罗马法的发展,B正确;A中依法治国不符合题意;C中妥协说法错误;D中不符材料主旨,排除。
11.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到1931年增加到124个,总值为4150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这表明
【解析】材料显示经济危机期间,苏联利用西方经济危机之时进口大量产品,吸收外国专家,体现出经济危机对于意识形态的淡化,C正确;A中依赖说法错误;B中转嫁危机不符合材料主旨;D中主导世界不符事实。
12.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合作自强取得重大进展,见下表。
【解析】表格中南亚、海湾、拉丁美洲等众多组织出现,从事地区合作,体现出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力量在逐步增强,B正确;A中贸易不是材料表格主旨;C中世界体系属于殖民体系错误;D中经济秩序仍然有利于发达国家,错误。
材料一宋朝重视法制建设,在继承唐律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诸如《典卖指当论竞物业》《商税》等新的法规,同时也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宋代对“盗贼”的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宋代,凡告周亲尊长、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虽得实,徒二年”。……凡上奏案件、宗室罪案等,皆由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皇帝可以“赦宥”。宋代司法制度,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有所改革和补充,使之日臻成熟,从而达到我国封建社会司法制度的顶峰。
材料二民国时期,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临时约法》明确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历届政府也再次重申这一原则。针对严刑逼供的司法恶习,政府明令“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北洋政府曾先后公布相关法律章程,对律师资格、律师义务等皆做了较为完备的规定,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尽管近代司法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军事、政党干预司法,司法腐败等现象依然十分突出。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并评价中国近代司法制度建设。
【答案】(1)特点:重视经济立法;等级差异明显(或司法不公平); 重视儒家伦理;凸显皇权至上;体现继承创新性。
原因: 专制皇权的加强;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租佃关系的发展;儒家思想的影响;吸收前朝法律成果。
(2)成就:司法独立精神基本确立;人道主义原则有所体现;律师制度初步发展(或法制原则有所贯彻)。
评价:积极方面,推动了司法制度近代化进程;并为后世司法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基本适应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民主政治发展的需要,从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局限性方面,受中国近代社会形态的制约及政府干预司法的影响,司法独立、司法公正等并没有得到彻底的实现,司法制度建设任重道远。
【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承认客户(佃农)的租佃、置产及人身自由等权利”“刑罚有所加重,但贵族、官僚则享有法律上的特权”“皇帝决断,已判决的罪犯”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继承和发展角度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不准再用笞杖、枷号及他项不法刑具”“律师队伍人数不断扩大”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从积极性和局限性角度评价分析。
上表为17—20世纪中外经济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阐述: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0 世纪30 年代初期,经济大危机中,自由放任政策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求,美国罗斯福总统一定程度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的做法,实施政府全面干预经济的手段,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战后,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推行的改革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成效不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在1992 年“南方谈话”的指引下,逐渐破除了人们对计划经济的崇拜,引入市场这一经济手段,中共十四大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
论题: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影响着综合国力的较量。阐述: 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17世纪英国实施《航海条例》,针对荷兰等国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和工业革命的到来;19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推行自由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明清时期推行“海禁”政策,1757 年,清政府彻底奉行起闭关锁国政策,正当贸易受阻,这不利于中国与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最终在中英鸦片战争中,被迫打开国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综上所述,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要根据国内外形势的需要.适时调整,使其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解析】本题属于典型开放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主要明确提供材料的内涵,本题依据材料表格信息围绕“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相互借鉴推动经济体制的创新”“一国的贸易政策和对外政策影响着综合国力的较量”提取观点;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经济危机时候罗斯福新政、斯大林模式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等政策分析回答。
点睛:开放试题答题方法:解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在掌握一定史实的基础上再对材料中相关系信息进行高度概括,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具体解题方法如下;
1.变化、趋势类:答题要求一般遵循“从……到……”格式答题。这类题在高考试题中是常考题型,值得关注。
2.特点、特征类:这类的题目一般要求“从具体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
材料明朝初期,统治者根据地理形势和设防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耕战结合、世代相袭的卫所兵制。明朝中叶以后,这一制度逐渐崩溃,导致海防日益薄弱,使得倭寇入侵愈加猖獗。在此形势下,戚继光在其职权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1559年,他招募了一支以浙江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力、兵力约四千人的新军。新军的训练根除了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以军队是保护人民的思想来教育士兵。针对沿海地形和倭寇战术特点,结合明军装备情况,他创立了鸳鸯阵法,运用此法,戚家军“全胜八十余战”。他还在军中增编辎重营,主要负责运载食物、草料等。戚继光曾就边防、练兵等问题,多次向朝廷上疏,但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
【解析】(1)依据材料“农民和矿工为主力、兵力约四千人的新军”“是保护人民的思想”“创立了鸳鸯阵法”“增编辎重营”的信息归纳回答。
(2)依据材料“新军的训练根除了以往明军只练武艺、不“正心术”的弊端,以军队是保护人民的思想来教育士兵。针对沿海地形和倭寇战术特点,结合明军装备情况,他创立了鸳鸯阵”的信息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视角分析评价即可。
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一定的进展。1992年,中法加入核不扩散条约。1995年5月,178个缔约国达成了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的协议。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规定:遏制研制核武器和遏制提高核武器质量,结束研制新式先进的核武器,从而停止一切核武器爆炸试验和其他一切核爆炸,是在一切方面实现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一项有效措施。这把国际裁军与军控推向一个高潮。1998年春夏之交,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进行了核试验,给南亚地区乃至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了严重后果。20世纪以来,美国不顾国际反对,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国际裁军与军控进展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裁军和军备控制取得一定进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通过的意义及局限。
【解析】(1)依据材料“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际形势的缓和”“中法加入核不扩散条约。1995年5月,178个缔约国达成了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的协议。199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信息归纳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促进世界和平等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美国不顾国际反对,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并大量增加军费,又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国际裁军与军控进展呈现停滞甚至倒退的趋向。”的角度归纳回答。
材料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从1926年到1950年已拥有客货轮船140多艘,独资或合资创建了70多个口岸企业和附属设施。他统一长江上游航运,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1938年秋宜昌沦陷前夕,卢作孚指挥“宜昌大撤退”,捐献自己公司的船只,经过40天的奋战,抢运了聚集在宜昌的人员150万余人、物资100万余吨,为保存当时中国的政治实体、经济命脉以及教育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和牺牲。
卢作孚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主要从三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包括整治环境卫生,拓宽道路,广植花草树木。二是大力兴办各种经济事业,先后投资和参与兴办北川铁路公司、天府煤矿公司、农村银行等;三是创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包括地方医院、图书馆、公共运动场、平民公园、各类民众学校等。
【解析】(1)依据材料“卢作孚创办的民生公司从1926年到1950年已拥有客货轮船140多”“卢作孚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民族危机、国内战争等角度思考回答。
(2)依据材料“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建设,包括整治环境卫生,拓宽道路,广植花草树木。二是大力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三是创办文化事业和社会公共事业”的信息从社会、环境以及教育等方面思考回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