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才答1.简介:西周在文化教育上的重要特征是“学在官府”。奴隶主贵族为了管理的需要,制定法纪规章,有文字记录,汇集成专书,由当官者来掌握,历史上称之为“学术官守”,并由此造成“学在官府”
3.客观原因:惟官有书,而民无书;惟官有器,而民无器;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4.特点:学术官守,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六艺为主要教育内容,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答1.内容:“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礼,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各个领域;乐,艺术教育;射,即射箭的技术训练;御,即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书,文字书写;数,算法。
2.特征:六艺教育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既注重传统文化,也注重实用技能;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
❀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集讲学、著述、育才并兼有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
答1.含义:程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是东方文化教育和学术的中心,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历史影响。
2.性质:(1)稷下学宫是一所由官家举办而由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2)稷下学宫是一所集讲学、著述、育才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政议政作用的高等学府。
3.特点:(1)学术自由;(2)待遇优厚;(3)学无常师;(4)管理规范。
4.意义:(1)稷下学宫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2)稷下学宫显示了中国古代士人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3)稷下学宫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答1.含义:“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指导着他的教育实践活动。
2.意义:(1)“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与贵族官学的办学方针相对立,它打破了贵贱、贫富和种族的界限,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这是历史性的进步;(2)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答1.含义:孔子是我国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这一原则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
只有从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性特点和具体要求来进行教育,才能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
2.要求:实行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特点,这有利于加速各种人才的成长。孔子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谈话和个别观察。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大学》: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致、诚、心、修、齐、治、天下)
答1.“三纲领”:《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领”表达了儒家以教化手段的仁政、德治思想,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
2.“八条目”:为了实现“三纲领”,《大学》提出了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前后相续,逐个递进而又逐个包含,体现了阶段与过程的统一。
3.总结:“三纲领”与“八条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为学、为人和为政有极大的影响。
答1、简介:《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的、最完整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对先秦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
2.意义:《学记》主要包括教育作用与教育目的,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师等几大部分。《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答1.含义:教学相长本意并非教与学双方的相互促进,而是仅指教这一方的以教为学。它说明了教师本身的学习是一种学习,而他教导他人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正是这两种不同形式的学习相互推动,使教师不断进步。
2.引申:后人作了引申,将其视为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双方的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
❀太学: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第一所具有完备规制的学校
答1.含义: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和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2.内容:(1)太学的正式教师是博士,学生称为“博士弟子”“诸生”“太学生”。(2)为国家培养“经明行修”的官吏是培养目标。(3)教学内容是单一的儒家经典。(4)教学形式有个别或小组教学,后期也有“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5)太学考试采用“设科射策”的形式。
3.意义:汉代太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具有完备规制的学校,利用学校教育来强化官方的意识始于汉代的太学。
答1.含义: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是宦官抵抗官僚势力而办。
2.意义:首先,它打破了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诗、赋、书、画作为教育内容,这是教育的一大变革,促进学校多样化;其次,它是一种专门学校,作为一种办学的新形式,为后代专门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学艺术专门学校。
答1.简介:《颜氏家训》以讨论家庭教育为主,而家庭教育基本是长辈对未成年人主要是儿童的教育。
2.教育原则:(1)及早施教,幼年时期是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长辈应及早地对幼儿进行教育;(2)严慈相济,把慈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3)均爱原则,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切忌偏宠;(4)重视语言教育,重视通用语言,而不应强调方言。(5)重视品德教育,道德的教育包括以孝悌为中心的人伦道德教育和立志教育两方面。
答1.标志: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始建进士科”,是科举制度确立的标志。它是由察举制度演化而来的一种选官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广的选士制度。
2.特点:科举制度以考试为主,荐举为辅。科举制产生的前期刺激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为封建国家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形成了社会热爱学习的风气。但宋朝以后各朝重视科举却忽视兴学,导致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弊端显露无遗。
3.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直到清末1905年才废除,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答1.内容:北宋胡暖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即在学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实行“分斋教学”制度。经义斋培养高级统治人才;治事斋培养某一方面有专长的技术、管理人才。
2.评价:胡暖创立的分斋教学制度,在中国教学制度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实际需要,在同一学校中实行分科教学;实用学科正式纳入官学教学体系,取得与儒家经学同等的地位;治事斋学生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开主修与副修制度的先声。
❀三舍法:外舍、内舍、上舍,严格考试制度,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结合,融养士与取士结合
答1.内容:“三舍法”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时的一条重要措施,主要内容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经考试合格为外舍生;外舍生、内舍生再接受升舍考试,并参酌平时行艺,逐次升入内舍、上舍肆业,成为内舍生、上舍生;根据上舍生的考试成绩和平时行艺决定授官或者参加殿试、礼部试。
2.评价:“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来的严格考试制度,将平时行艺与考试成绩相结合,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提高了太学的地位。三舍法是对中国古代大学管理制度的一项创新。
答1.含义:明朝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历事”,称为“监生历事”,监生历事的具体时间不同,并有考核办法。设立此制度起因是为弥补明初官吏的不足,然而监生通过历事,可以获得从政的实际经验,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2.意义:“监生历事”可以视为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不过后来监生日增,历事泛滥,已徒具形式,失去了其积极意义。
答1.内容:书院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最早出现在唐代,发展于宋代,正式的书院教育制度由朱嘉创立。
2.意义:书院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和辩论,注重对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师生关系更加平等,学术风气浓厚。总之,书院既是集藏书、教育和学术活动于一体的机构,又是学者以文会友的场所,具有较广泛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
答1.内容:朱熹对于如何读书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弟子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六条:(1)循序渐进:读书要讲究顺序、做出计划遵照执行、扎实打好基础;(2)熟读精思:读书既要熟读成诵,又要精于思考。(3)虚心涵泳:读书要静心思考、细心品味。(4)切己体察:读书要身体力行。(5)着紧用力:抓紧时间,勤学苦练。(6)居敬持志:读书时精神专一,注意集中;树立远大志向,长期坚持。
2.评价:朱子读书法是朱熹对自己长期读书经验以及前人读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对于读书方法研究的成果,在今天来说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答1.简介:京师同文馆是第一所洋务学堂,也是我国最早的官办新式学校,是一所以外语教学为主,兼习各门“西学”的综合性学校。1862年正式开学,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2.特点:(1)培养目标,注重学以致用;(2)课程设置,侧重西学西艺;(3)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4)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5)学校管理,以外国人为主,受外国列强控制。
3.意义:京师同文馆是洋务学堂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新教育的开端,表明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开始由观念变为现实。
答1.简介:“中体西用”是张之洞在《劝学篇》中阐述的思想。在突出“中学”的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2.中、西学:(1)“中学”,也称“旧学”。张之洞最注重的是纲常名教,三纲是维持封建王权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准则。(2)“西学”,也称“新学”,即西政、西史、西艺为新学。西政是指西方有关文教制度、工商财政、军事建制和法律行政等管理层面的文化。西艺是指近代西方科技。
3.关系: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放在率先的地位上,然后再学西学,以补中学之不足。
答1.简介:1904年清政府公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2.内容:“癸卯学制”主系划分为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共三级。第二段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分科大学堂、通儒院,共三级。主系之外尚有实业类、师范类学堂。
3.评价:清末学制直接参考日本,间接吸纳欧美,反映出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诸多特点,具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主义性质,是学习西方教育的系统性成果。
❀五育并举:公、民、实、界、美(公民道德、军国民、实利主义、世界观、美感)
答1.简介: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成为制定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础。
2.内容:(1)军国民教育,让学生和民众受到军事教育和训练。(2)实利主义教育,密切教育与国民经济生活的关系,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3)公民道德教育,自由、平等、博爱。(4)世界观教育,培养人们立足于现象世界,但又超脱现象世界而贴近实体世界的观念和精神境界,为蔡元培所独创(5)美感教育,引导人们具有实体世界的观念。
答1.简介:1922年“新学制”或称“壬戌学制”,由于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又称“六三三学制”,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
2.体系:采用美国式的六三三分段法,纵向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横向与中学平行的有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
3.特点:(1)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2)初等教育阶段趋于合理,更加务实。(3)中等教育是改制的核心,是新学制中的精粹。(4)建立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系统。(5)改革师范教育制度。(6)缩短高等教育年限,取消大学预科。
答1.简介: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陶行知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
2.内容:“小先生制”是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还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延绵推广。陶行知认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
答1.简介:“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2.内容:(1)“生活即教育”,包含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2)“社会即学校”,是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以社会为学校”以及“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3)“教学做合一”,是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要求“在劳力上劳心”;因为“行是知之始”;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反对注入式教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