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t zu ko2月18日下午,合肥师范学院的副教授陈宏友,前往安徽省庐江中学进行感恩励志主题演讲。因其演讲内容“大多与功利性有关,不乏一些低俗的内容”,包括“同学们读书就是为了钱”等话语,引发学生不满。一位学生上台从陈宏友手中拿过话筒,并说道:“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视频被加上“教育名师被学生轰下台”等标题传播,引发轩然大波。
事发后,合肥市责成庐江县成立调查组,对庐江某中学把关不严,予以调查问责。省教育主管部门已责成陈宏友所在高校党委成立调查组对其进行调查。合肥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对媒体表示,18日晚学校获悉相关网络舆情后,第一时间对陈宏友进行了停课处理。
陈宏友到底说了什么,引起群情激愤,还惊动了省市两级教育部门?在网络广泛流传的贴文中,据说他在现场讲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成绩好的人最好要找外国人,结婚生子,因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杂交出更好的精英(对,他真的用了杂交这两个字)。我们如果考了安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任意选安徽的男人和女人,如果你考了北京的好大学,那么你就可以选全中国的好男人、好女人,如果你考了美国的好大学,你就可以挑选全世界的男人女人。”
网贴中还提到,陈教授以自己和儿子为例,论证这一观点的正确。他儿子去了美国留学,找了美国的女朋友,成了人上人。而他当年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老婆离自己老家100KM,这样生出孩子的基因当然优秀……如此云云。
这番震碎三观的言论,是否真为陈宏友所说,还有待证实。若属实,那确实非常离谱,不敢让人相信这是出自一位师范院校的教授之口。正是因为其言论之粗俗跟其身份造成鲜明的反差,陈宏友才将自己置身于舆论的风暴中。在一众评论中,有人反映,“自己读高中的时候就听过陈宏友这番高论,如今上大二了,没想到他还是这套理论。”这一幕想来有些滑稽。
陈宏友言辞不当是显而易见的。如学生所言,整段话透露着浓浓的功利和铜臭味,甚至还有一些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味道。按照他的逻辑,读书就是为了找一个好对象,生下一个拥有良好基因的孩子,让你的孩子比你更有出息。对于小地方的学生来说,你走得越远,上得大学更好,遇到优秀对象几率就会更高。如果能够去美国,那后代基因优于其他人的几率更高了。随着与更加优秀的人结合,阶层的跃升也在进行,一代比一代强,仿佛这就是读书的终极价值。
这段话隐藏着令人恼火的物化婚姻意味,但扒下其粗鲁不堪的外衣,就会发现,这番话的核心意思,我们并不陌生。无非是劝这些学生积极上进,努力考上好的大学,去更大的世界瞧一瞧,遇到他口中所谓的更好的对象。还记得两年前衡水中学一位学生“土猪拱白菜”的演讲,也激起过千层浪,如今在陈教授这里,“白菜”有了更加具体的指向,即大城市婚恋市场上的优质选择。
陈教授的错误,不仅是将人当作资源,把婚姻当作利益筹码,更是因为他把读书当成了一种成为“人上人”的手段——不仅是让自己出人头地,还要让自己的后代更上一层,并将这种赤裸裸的功利观念灌输给听他演讲的学生。尴尬的是,如果放在严肃的台面上说,他的油嘴滑舌纯粹是在误人子弟,扭曲了求学的意义,但在复杂的现实语境中其实也大有市场,网上就可以看到,尽管他被千夫所指,但也有不少人为他叫冤:人家不就是说了一句大实话吗?
想起我读高中那会,班主任也是训斥早恋学生目光短浅,明明上了大学后会遇到各种优秀的人,谈对自己更有帮助的恋爱,何必急于一时呢?那时,我们觉得它很有道理,这番话也成功地劝分了一些对未来有抱负的情侣。现在想想,那时我们之所以不觉得刺耳,是对爱情婚姻懵懵懂懂,还不知道它不能简单地当作一种利益交换。另外,我们同那位衡水中学那位声称要“土猪拱白菜”的学生一样,迫不及待地想从小地方考出去,改变自己和家人的命运,在大城市找到一席之地。我们那时读书的目的就是“往上爬”,这是我们努力的全部意义所在。
距离我高中毕业十多年过去,对于很多中小城市或者乡镇学生而言,他们考学的目的,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读书依然是他们实现阶层跃升的唯一方式。但这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而是一种愈发深沉的悲哀。因为随着竞争的愈发激烈和教育资源悬殊,注定有很多寒门学子,无法通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到达他们无比渴望的目的地。如果一味地强调读书只是为了改变命运,那么对于那些注定要失败的孩子来说,高考的失败是不是就意味着人生的失败,意味着他们再无出头之日呢?
当然不是。实现阶层跃迁,固然很好,但这不应该成为人生唯一目的。除了读书外,还有其他改变命运的渠道,即便无法摆脱现有的位置,也不意味生活没有了意义和希望,人一样可以在有限条件下,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这是终日在刷题和苦学中咬牙坚持的学生,最需要上的励志课,也是人们期待一位高校教授,在演讲中给出的文明体面的答案——读书不是让人孤注一掷地、顺着一根竿子往上爬,而是把视野放宽,发现不同的岔路,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
陈宏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称此前已经做过1800多场讲座,不知道他的那些讲座,传达的是不是都和这次一样的价值观。如果是的话,又为什么能一直畅行至今?是他的观点有一定市场,还是大多数的讲座流于形式,缺乏互动和评估?值得进一步反思。
现在被曝光之后,陈宏友已经落到近乎人人喊打的地步,他接下来会受到什么处理,可能要看讲座中还有没有“出格”言论。但只盯着如何“严惩”他个人,对教育来说可能意义有限。他所讲的那些内容到底有什么问题,其实可以引导学生借机更充分自由的讨论、辩驳。学生的价值观本来就应该形成于主动参与的质疑和谈论过程中,而不能总指望来自正确的灌输。而当中学的讲台上出现“三观不对”的讲话时,学生和教育部门该以怎样的常态方式去应对,这些也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