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琼瑶之容若下山北京一小学生张皓,在实验室做了一个常规实验:在暗室中通过紫外线条件照射观察荧光。结果发现一个大秘密,市场上的鲜蘑菇超九成都被荧光增白剂污染,长期吃这样的蘑菇将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而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随后发布“食用菌合格率为97.73%”的市场抽检结果,巨大的反差迅速引起网络热议。在一家网站发起的投票中,1100多票选择“相信小学生”,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大河热线:爱吃烤蘑菇的张皓是科技馆“科学探究班”的学员。今年2月,妈妈突然禁止他吃蘑菇,因为媒体披露部分蘑菇含荧光增白剂。张皓决定自己探寻线日,张皓和妈妈在市场上购买了16种食用菌。随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室暗室365纳米紫外光的照射下,发现12个样本表面有荧光增白剂形成的光点。12月1日,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通报,在市场共抽取了132个样本蘑菇,其中有3个样本检出荧光增白物质,合格率为97.73%。
我是:一家网站推出“信小学生还是信工商局”的投票,3119票中,选择“相信小学生”的有1122票,占第一位。选择“国家专业机构还不如一个小学生,悲哀”的有656票,居第二。还有616票选择“工商局说人家不科学,你倒是出一个科学的呀”。只有8票投向“相信工商局”。
伪装:中国农业大学微生物实验室高瑞芳博士表示,该调查可信度100%。北京市工商局相关人士称,张皓的实验及调查结果“不具科学性”。
寒寒:有关部门一个“不相信小学生的实验结果”的武断评价,简直就是对小学生求知精神与公民精神的一种无情打压。
纯粹:如果有关部门放下姿态,去和这名小学生沟通询问,邀请市民代表参与选样过程、邀请中介科研机构参与检测过程,公众还会如此质疑吗?
保持沉默:一个小学生经过简单指导就能够查出来的蘑菇漂白问题,为什么那些肩负监管重责的大人就发现不了呢?
北方大汉:荧光增白剂的检测,是个容易操作的简单实验;取样过程也不复杂,就是家庭主妇们经常购买的16种食用菌样品。这个调查不过是一个常规实验而已,技术上并不存在太高的门槛。
阿宝:不是商贩的漂白工艺先进,也不是蘑菇增白缺乏“行业标准”,根本上在于监管部门的监管缺位。
阿冰:食品安全并不遥远,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做出自己的努力,监管部门的责任更大,更应该积极主动以行政强力矫正不合理、不合法的行为。如果真的等到事情闹大,成为恶性食品安全事件,则必将伤害整个社会的信用和价值。
大盗: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并没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无论如何,在公众监督下寻找到令人信服的真正原因,解除百姓心中的质疑,是这起事件中有关部门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大豆豆:我认为没跟孩子接触、未经调查,就质疑孩子的检测不科学,是不客观的。真希望相关部门与孩子先接触一下,肯定孩子去探究这个事情的精神。
淡如水:如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甚至能有与部门对话的机会,对孩子无疑是一种鼓励。但对张皓来说,他的实验已结束了,事情已过去了。
钢树开花:城市里几百万人吃饭。市场上仅酱油就是数十种,仅靠一个工商部门几十上百号人,显然不可能完全监督好。
俗不可耐:有关部门既不肯定赞扬更不感谢监督,反而在未与调查小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情况下,就直接判断“小学生的检测不科学”,这无疑是一种权力的傲慢与偏见。
芥末:目前一些监管部门的鉴定机构,不对消费者个人开放。因此消费者怀疑食品被污染时,很难检测或举证。
华山论剑:我们一直在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包含探索真相和承担社会责任两重意义,我们希望每一个公民、每一个政府部门,都具有这样的科学精神。
尽在不言中:张皓并不知道“工商局”是干什么的。但他的小实验带来的震动仍然在大人世界里扩展。公众不断反思政府部门应对这个小实验的智慧。
明月:有关部门不管公布的信息是否真正解答了公众的疑惑,不管信息要素是否齐全,不管信息是否空洞无物,这直接导致信息公开流于形式。这种工作方式和态度实际加剧了公众的不信任感。
潘潘:小学生与政府部门的利益关切完全不同。人们相信:小学生只是出于求知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驱使,是不带有任何个人私利的“第三方”;可是政府部门呢,部门政绩的私利关切就多得多了。
静儿:公众愿意相信无私的第三方,这实际也给建立类似的食品安全检测制度带来了启示:不仅需要政府机关的检测,更需要社会第三方的检测。
大河热线:小学生对漂白蘑菇的调查,主要的价值其实根本不在于过程是否科学,而在于背后探索事情真相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宝贵精神。敢于提出质疑,并通过合理的方法去动手求证,这才是当下最为缺少的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