涛哥的鄙视不知道作为研究教育的同行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但是作为师范毕业的我,依然记得《教育学》里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每个社会时期都有每个社会的要求,封建社会的教育让普通的人们没有受教育的机会,
终观中国传统教育,一直建立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官位体系之中,但也有一定的认识,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而古汉语中对“教”和“育”的理解是不同的。
古汉语中,《学记》中的“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乐记》中的“教者,民之寒暑也”等话语中的“教”总结来看有5层意思,分别是:
由此可见,“育”在古文中主要是表达我们今天所说的“培育”“培养”这层意思。
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已经是非常狭义的了,只相当于古代的“教”一字而已,更多的是学校教育,也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所以,现在很多时候,学校教育只履行“教”的义务,“育”这件事往往是留给家庭来做,或者是学生为老师的日常影响,所以家庭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也就是说,教育应该是创造条件,促使儿童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使受教育者建立属于自己的独立的人格,使其具有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
卢梭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的自我实现。
斯宾塞认为:教育要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或认为教育即生活本身,其注重的是使受教育者学会怎样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