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事件大前研一,早稻田大学学士、麻省理工学院原子力学博士,新塾的创立者,被誉为“策略先生”,日本著名管理学家、经济评论家、国际知名趋势大师。大前研一在企业界名人身份的另一面,他的家庭教育可谓“离经叛道”:两个儿子都曾中途辍学,在保守的日本社会里,大前研一这样的名人家庭,竟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可谓不同寻常了。而他的两个儿子虽然在求学阶段绕了不少弯路,但都坚强地在这个严苛的世界很好地生存下来了。
这背后,是大前在对国际趋势专业研判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的教养思维——培养孩子的“生存力”才是教育的最大目的。在大前看来,现在时代变化速度极快,新资讯革命,已经完全破坏了原本的秩序。透过考试所认定的优秀,在接下来的社会几乎完全派不上用场。“好大学+好成绩=幸福人生”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身为父母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时代与环境的需求,领悟到必须尊重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与个体,让教养方式与亲子生活观念,不断与时俱进。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大前研一是如何不怕孩子脱离传统教育框架,不用刻板的价值思考孩子的未来,尊重孩子的天赋,进而淬炼他们的“生存力”。
我有两个儿子。兄弟俩都不喜欢上学,但我从不曾命令他们“快去念书,去写作业”。这是因为,我个人并不认为学校教育有多大的价值。
这么做的结果是什么?他们两人果真都在十几岁的时候,偏离了所谓的“正道”。
我的次男广树从小便喜欢电玩,国中时更变本加厉,把学校的功课撇在一旁,热衷于程序设计。我特地让他进可以直升大学的一贯制学校,他却说:“要念计算机不能待在日本”,不愿去念附属高中,自己找了一间美国的住宿制高中,选择去留学。之后进了一所名校的计算机工程学系,他又说没东西可学了,决定辍学。
长男创希也一样,原以为他会朝自己喜爱的化学之路前行,但同样也在大学时突然转换跑道,最后也没有毕业。
那么,这两人现在都在干什么呢?创希在20多岁时自行创业,是一家网络顾问公司的经营者,底下约有45名员工。广树则是提供游戏开发中介软件的Unity技术公司日本区总监,同时他也另开公司,自己担任社长,大显身手。
两人虽然在学生时代绕了不少远路,但看来似乎都坚强地在这个严苛的时代生存下来了。不管把他们丢到世界哪一个角落,都活得下去。就算是赤手空拳,也能靠自己挣一口饭吃——我认为培养孩子这样的“生存力”,才是教育最大的目的。
21世纪是个没人敢说“只要这么做便行得通”,没人知道正确答案的时代。换言之,也就是“没有答案的时代”。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自然不会是那些善于背诵“标准答案”的人。而是不管处于何种状况,拥有“靠自己的头脑想出答案的能力”,以及拥有“传达信息、策动人心能力”的人。
学校如果能把孩子培育成这样的人才,自然最为理想。但现实又是如何?在学校里,老师不过是把学习指导要领上写的“答案”,照本宣科告诉学生罢了。这么做无法培养出自主思考能力、洞察力、判断力、传达力——这些要在21世纪生存不可或缺的能力,也绝对培养不出今后最 需要的多样化团体管理能力和领导力。现在的学校制度所教出来的,是照本宣科背诵教科书上的文字,听到“向右转”指令便毫无疑问向右转的学生。
在现今的时代,人们必须靠自己的智慧和判断,从没有路的情况中走出一条路来,而那些受到良好“”,一旦没有答案和模板,便什么都无法做的人,是最不具价值的一群人,“生存力”也最低。
因此,就算孩子成绩不佳,父母也没有哀叹的必要。需要担心的反倒是那些过度适应校园的优等生。尤其是那些毕业于一流大学的学生,你可以预见这将会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因为他们一直误以为自己是优秀的人才,以致踏入社会后,更容易受强烈的反作用力打击。再加上他们“生存力”较弱,倒下之后往往一蹶不振。至今我已经见过好几个这样的高材生了。
如果不能指望学校,我们究竟该怎么做呢?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拥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呢?
很简单。我们只需在各自的家庭中教导孩子那些真正必要的知识就行了。孩子的教育从前是父母的责任,现在只是回到原点。
父亲说:“孩子的教育全部交给你。”然后把责任全部丢给母亲;母亲则把责任转移给学校、补习班老师或家庭教师……像这类不合理的情况必须立刻停止,这是第一步。
这么做之后,下一步,则是改变对教育的心态。“不要这么做,不准那么做”,用这种方式管教孩子,把孩子塞进既定的框架,不让他们踏出一步,你是否认为这就是教育?依我看,这叫做“”,和养成自主思考能力的“教育”似是而非。父母亲应该抱持的心态是去保护孩子的大脑,使他们免受试图把孩子塞进既定框架的学校教育的危害,换句话说,让他们恢复到人类原本的柔软状态,可以靠本能来思考判断的状态。
比起被逼着做某件事,人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会比较有活力,愿意下工夫,大脑也因此能够获得锻炼。父母应该仔细观察孩子,找出他们在做什么事情时最朝气蓬勃,得到答案后,在家庭中为他们打造出适合的环境。不要太介意做那件事是否对孩子的将来有所帮助,或是孩子是否有那方面的才华。重要的是:孩子为什么会对那件事感兴趣?为什么会想做那件事?只要能清楚掌握这些,其他的事就不必操心了。
当然,才华这种东西有总比没有好,但绝不能以没有才华这种理由来阻止孩子的发展。因为就算天赋不够,只要有充沛的热情,便能催生出破坏力和持续力。一个人是否能成器,比起才华,热情所占的比重更大。
电脑把人从博学强记的束缚中解放了,应该去做比知识更重要的事情,比如公德心教育等相关的社会教育。
如此一来,亲子间的沟通量就会骤增。家长也能轻松了解到孩子想做的事,或是孩子有什么烦恼。而且我们家吃饭时会选定一个主题进行讨论。
假设那天的报纸有一篇关于斯洛伐克的报道,那我就会向全家人提问:“谁能说一说有关斯洛伐克的事?”一般人都说不出个所以然,那我就会这么说,“看来我们家的人对欧洲不太了解啊。这样吧,下周六吃晚饭的时候开个有关欧洲的学习会好了。”
我让大儿子去查斯洛伐克,让小儿子去查斯洛文尼亚,再让他们在餐桌上发表研究成果。只要定期举行这样的学习会,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与表达能力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
这里的“制订”,不光是“什么时候去”“去哪里”。还有机票、旅馆、可从机场到旅馆的交通方式、换乘方法、旅行期间要去哪些景点……要查好旅行的每一个细节,并计算出大致的开销。
当然,出发之后也要尊重孩子制订的计划,按照他的计划走。如此一来,要是计划不周全,就会拖累全家人,所以孩子查的时候会特别认真。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家人的责任感,还能加深他对目的地的认识。这样的旅行不是一举两得吗?
要提高孩子的理财意识,还可以搞一个家庭投资比赛。假设一家有4口人,家里有40万日元的“闲钱”,那就每人分10万,各投资一年,到年底时再比较各自的收益。
也许有人会觉得,“怎么能让孩子玩金钱游戏呢,岂有此理”!但犹太人都是这么教育孩子的。就是因为日本人在家里、在学校都没有接受过像样的理财教育,才会有那么多人甘愿把现金存在不给利息的银行里。
要培养领导力,首推“夏令营”。夏令营期间,孩子们需要通过合作完成很多事,这样自然就能培养出领导所需要的能力。
无论孩子长大后“生存力”有多强,如果他成为一个给家人或社会带来困扰的大人,也只能说“对这孩子的教养是失败的”。因此,不只是发展孩子的能力,教导他们承担责任,也是父母重要的工作。
这些责任包括:对自己人生应尽的责任;对家庭应尽的责任;对公司应尽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更进一步,对社会、对全世界应尽的责任。
我虽然不会命令孩子去写功课,但从儿子还小的时候,我便严格灌输他们对自己、家庭、公司、国家社会的四个责任观念。
所以,当次男说想去美国留学,不去念附属高中的时候,我问他:“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吗?”他毫不迟疑地回答我:“是的,我会负起那四个责任。”于是我安心地送他出国。
说得极端一点,只要你能肩负起这四个责任,无论走到世界哪个角落、从事什么工作,你都能活得下去。如此重要的做人道理,父母一定要教导孩子。(大前研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