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的女儿婚礼图片滨州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把基础课“上科学” “城乡小微共同体”助力城乡教育均衡
团队成员:吴玲玲、杨建波、田丽霞、赵春山、郭红、刘连香、张立华、巴新燕、刘莎、韩婧、刘娜、宋艳华、贾华林、孙长娥、张洪顺、吕磊、周 涛、卞国艳、于晓飞、张纪美、耿红芳、来聪聪、王利利、王延星
天边最亮的星是什么?6月23日,第55颗卫星升空,北斗问苍穹,组网成功!
满天星辰参北斗,服务就在眼前。手机导航、自动驾驶、无人插秧、灾害预警、海上搜救……北斗系统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看,武汉火神山医院10天建成,离不开远北斗“助攻”。珠峰高程测量,北斗数据大放异彩。
从娃娃抓起,小学科学不是可有可无的小学科。它内涵极丰富,是星辰大海,是瀑布激流,是千里眼顺风耳,是东边日出西边雨。因而,这门课看似简单、好玩,实际很难上。科学课怎样教才科学?咱们来看滨州小学科学名师们是怎样思考、行动的。
在70后、80后的记忆中,这门课原名“自然”。2001年,依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将沿用了半个世纪的小学“自然”课更名为“科学”。
特别是从2017年9月开始,小学一年级增设科学课,并将其作为基础性课程,贯穿整个小学。教育部称,科学课和语数外同等重要。这门课蕴含的科学实验能力、动手能力、自主探究能力,是当前中小学生综合能力考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历史原因,科学教师不足不稳定、兼职多专职少等问题普遍存在。这门课,要求老师拥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多学科综合性知识。但目前全国各师范院校极少专设此专业。这尤其要求,教师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近三年,滨州小学科学名师非常珍惜工作室这个交流平台,将团队定位为“成长共同体、区域学科首席、主动成长的先锋”。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共同发展为理念开展密集教研,并承担了多项面向全市的培训工作。这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可成员们从不推脱,牺牲了许多休息时间,包括周末、寒暑假和无数个夜晚。正是他们的精心钻研与不懈努力,推动了全市小学科学教育向纵深发展。
他们认为,这门课的核心任务是培育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和习惯、科学世界观等。学知识重在理解,学方法重在体验,兴趣是持续动力,思维是关键能力。
这门课内涵深、牵扯面大,教起来容易零散无序、原地踏步,正是工作室高层次学习、多维度研讨、新任务挑战,有力地强化了专业训练,促进了团队成长。新时代教师“四个意识”目标意识、单元意识、学习意识、共同体意识,都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有了意识,更有了办法。大家开始从学科核心素养出发,系统做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客观定位教学起点,提升了课堂驾驭能力,还养成了写作的习惯。从而引导学生把头脑中的科学概念由零散变系统,建构起科学概念,并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如成员田丽霞的日志中写到:“在代表课的打造中,我突破最大的方面就是动笔写。以前,日常教学反思只是粗略的手写一下,需要写材料的时候总感觉很愁人。但在打造代表课过程中,经过一系列材料写作后,现在一篇反思只需要个把小时就可以完成,有了小小的成就感,克服了不敢动笔这一心理障碍。”
与此同时,团队主课题《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顺利推进。该课题从三个维度展开:从核心素养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围绕着核心内容设计学习活动序列,研制科学素养评价方案,目前正在做结题准备。
选拔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城乡小微共同体”,集体承担专题研训辅导任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这个团队开展了“做新时代的小学科学教师”的专题性深度读书活动。着力科学课堂建设,面向全市积极推广小学科学“问题导学—合作探究—互动研讨—评价反馈”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成果。积极送教送研,为县区送去高效课堂模式最新成果。
同时,纵向分层、横向互通,开展模块化专题研训。为了助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边远地区青年教师的发展,研训打破了县市区界限,选拔近年来取得市级以上(含市级)显著教学教研成绩的青年骨干教师组成“城乡小微共同体”,每5人一组,集体承担专题研训辅导任务。
优化科学实验,组织开展“问题解决式”实验教学能力发展研训。参训教师覆盖全市各乡镇学校,参会老师们收获颇多。录制“空中课堂”,建立起工作室教育教学资源库,引领、辐射、带动全市的科学教育教学。
今春,疫情突然降临。这个工作室的各位成员全力以赴,积极承担“空中课堂”授课任务。尤其是几位年轻教师,勇挑重担,付出良多,如成员刘娜被称为“空课里面的常青树”。
思维的碰撞,理论的充电,真正让课题研究带动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推动小学生科学素养有效发展,这个团队在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