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如是歌词尹苏桥,江苏东海县人,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曾任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现任南京十竹斋画院院长。
中国艺术品市场到了2017年秋拍之际,市场进入深度调整也差不多5个年头。现实并没有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按照5年一个周期轮回开始回升。中国书画艺术品拍卖市场继续上演冰火两重天的极端天气,一边是动辄几个亿的名家精品一个又一个纪录被打破,一边是当代水墨和区域画派名家遭遇断崖式下跌后并将长期继续下跌。今天的艺术品市场比以往任何时刻都让人感到扑朔迷离。但是我们分析一下拍卖市场的消费主体的基本结构和未来发展趋势,也许可以看出一些未来市场的端倪。
造成这种两级突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消费主体结构与以往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的市场主体以个人收藏爱好,画廊短线投资,高级“特殊”礼品等为主体。随着这几年网络科技浪潮的迅猛发展,企业升级转型,反腐倡廉,艺术品市场泡沫破灭等多重因素影响,原来的拍卖市场主体客户在自身的客户资源、资金等方面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逐步被市场边缘化。
近几年来,国家一直大力提倡文化产业,给予文化企业各种优惠政策和补贴。艺术品具有保值、增值的功能,企业收藏艺术品甚至可以享受税收减免等政策。甚至有的民企把艺术品当成自己的融资工具。企业家不再满足把收藏作为自己个人的兴趣爱好,而是将艺术品收藏作为企业投资和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战略,建立自己的企业美术馆,聘请当代最著名的文博专家作为学术顾问,在拍卖会上重金竞拍顶级艺术品,提升企业美术馆的藏品品质。
大连万达集团、上海宝龙集团、苏宁集团、南京德基集团、新疆广汇集团、南京百家湖集团等等大财团纷纷投入巨资,高调建立自己的美术馆,构建企业的收藏体系。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上海新理益集团刘益谦夫妇创建的龙美术馆,堪称中国当代民营美术馆的典范,可媲美国际一流的民企艺术馆,也为后来大型民企集团建立自己美术馆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那么企业收藏是不是只简单地从拍卖会上收购艺术品呢?企业收藏有什么路径和发展趋势呢?对此笔者将从企业收藏的三个层面来剖析。
这一层面的特点是血拼天价珍品。2017年春拍山东雷丁新能源集团3.45亿元竞得黄宾虹《黄山汤口》。三胞集团以1.725亿元竞得吴镇的《山窗听雨图》,创吴镇拍卖作品最高纪录。宝龙集团以1.955亿元竞得齐白石的《咫尺天涯——山水册》。
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处于企业收藏第一层面的后半场。所以2017 年秋拍将会继续延续着前几年艺术品市场的调整与奋进。顶级古代和近现代艺术珍品将会继续为各大企业收藏追捧,拍出令人兴奋的天价。当代水墨和地方画派的普品仍然在低迷中前行。但是如今名人旧藏的艺术品,著名艺术家家属提供的艺术品专场等都能拍出好成绩。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作品经名家递藏,传承有序,作品的真伪和品质有保障和沉淀;另一方面经文化或者政治名人收藏,这件作品就不单是有艺术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重要的文史价值。
各大企业在经历初级投资阶段的疯狂扫货后,会有很多有识企业家将从单品购藏转向体系化收藏。企业收藏将会对其区域名家的代表作品进行系统收藏,整理,研究,以便使自己的企业收藏具有鲜明特色,为企业的宣传,藏品的保值、增值服务打下基础。另外在诸多明星企业纷纷建立企业美术馆的带动下,将会在全国掀起一个企业建立艺术馆的热潮。当下顶级古代和近现代书画艺术品稀缺,这些后起的企业美术馆将会把目光转向自己所属区域代表艺术家作品的收藏。
企业收藏经过前两个层面后,将不会简单地被动接受市场抛过来的艺术品。他们将会利用自己强大的资本实力,签约艺术家,举办各种展览和研讨会,企业将会要参与到区域文化建设当中去,要对新艺术趋势具有话语权。
企业收藏的三个层面并非严格按照线性往前递进发展,而是可能同时存在两个或三个,彼此渗透发展。但是不同时期,会具有不同侧重点。如当前就是处于第一层面的下半场,仍然是以高价抢夺顶级古代和近现代书画艺术品为主。
企业收藏的三个层面貌似过去30年中国艺术拍卖市场上的藏家所经历的轮回,实则不然。企业收藏资金更充沛且有持续性,团队更专业,目标更明确,理想更远,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艺术史研究和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只是这个影响才刚刚开始。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只有紧盯企业收藏的动态才能够相对把握未来中国书画拍卖市场的脉搏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