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死不灭chm走入一个当代艺术展的展厅,你是否也会有如下的疑惑:为什么很少出现那些大众审美中好看、观赏性强的绘画了?反而是各种奇形怪状的“装置”大行其道?走入展厅,经常会被直接顶到天花板的一些巨型展品震惊,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它们也成为了最出片的打卡地,火到不行。
但是如果去博物馆或者古典艺术美术馆,就可以静静欣赏更多挂在墙上的油画了。从宏大的宗教场景、印象派式的唯美朦胧的自然……庄严肃穆、精致华丽的感觉让人不禁疾呼:这才是艺术嘛!好看!
是什么让当代艺术与过往艺术形式有了这么颠覆性的巨大差异?这些让人无法立刻get到涵义、但又规模庞大的当代艺术作品,最后是被谁收藏、被谁买单?
过去大师的油画创作可能会耗费数年,甚至一辈子都在一幅画上不断地修修补补,如今很多影像、装置、行为表演往往在更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但它们中的一些也成为了价值高昂、被载入艺术史的名作,并被赞誉为极具解放性、革命性、颠覆性的作品。这背后到底是一套怎样的评判标准?
在《图文小百科:当代艺术家》中,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海因里希深入浅出地展示了当代艺术行业不为人知的一面,很多艺术圈的“潜规则”得以浮出水面。故事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同一所美院毕业的学生,但9年时间过去,有人大火,有人依旧默默无闻。这样的差距,既是个人选择造成的,也是整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造就的。
当代艺术行业远非想象中的那样光鲜亮丽,像电影中那样人人都周旋在各式觥筹交错的开幕晚宴上,拿着香槟进行small talk。在这里你需要摸清当代艺术的趋势、符合艺评人、策展人、藏家的喜好,才能得到曝光的机会。在画廊、美术馆、博物馆展出的意义都不同,想要成为更有名气的艺术家必须一直向上攀登……
《图文小百科》全系列由法国漫画出版巨头达高集团策划出版,丛书主编达维德·范德默伦为《图文小百科:当代艺术家》撰写了前言,为想要了解当代艺术的读者们做了有趣的引入。一起来看看吧~
1971 年 11 月,在电视电影系列《神探可伦坡》(Columbo)第六集里,英明的警督为了展开新调查,频繁出入艺术界。在远离市中心的画廊里,女主人命令雇员“加快服务速度”,落拓不羁的艺术家则在一位中产阶级太太质疑他的作品售价过高时这样反击道:“女士,我只负责作画,作品的价格并不是由我来决定的……”在节奏恰到好处的几分钟里,电视观众们看到一个金光闪闪的世界,里面的人物一个比一个滑稽可笑又让人心生厌恶。
面对几幅让人联想起毕加索和杜飞的作品,我们的神探显得有些天真(为了避免直接说他“愚蠢”)。剧里有一幕是他和金斯顿先生的对手戏,金斯顿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让人厌恶的有钱人,观众在本集一开始就知道他是凶手),可伦坡看起来是第一次见到埃德加·德加的绘画作品。当被告知他手里拿着的两幅复制品所采用的技法时,可伦坡惊讶地说:“油画棒?和那些小毛头在学校里画的画一样?”
四年之后的 1975 年,在播放《回放》这一集时,情况似乎变得更糟:在一家画廊里,呛人的雪茄味提示了神探的到来,可伦坡想要了解艺术作品,但是被拒绝了,画廊女老板有些傲慢地回答他:“艺术是无法被解释的,这是每个人自己体会到的东西。当您欣赏一幅画或者一座雕像时,您会感到浑身颤抖,或者毫无感觉,就是这样!”
可伦坡料到自己的疑问不会得到更多解释,便将兴趣转移到了那些艺术作品略有些奇怪的名字以及标价上。当然,他越往后参观,发现艺术品的标价越高,这也让我们的神探震惊不已。剧作结尾的幽默颇有深意:在知晓了一件与考尔德风格类似的雕塑作品的高昂价格之后,可伦坡对一件挂在墙上的作品表达了惊讶之情,因为它旁边竟然没有相应的名牌说明。画廊女老板先是呆了一呆,随后感觉不得不回答他:“这是空调的出风口……”彼得·福克(Peter Falk,可伦坡的扮演者)也惟妙惟肖地演绎出了神探的尴尬:脖子缩进肩膀里,手和雪茄也悄悄地从他眼前塞到了乱糟糟的头发里。
自从这些具有讽刺意味的喜剧在上世纪 70 年代问世以来,对艺术的否定显然还在与日俱增;从那时开始,不少现代艺术的爱好者也和《神探可伦坡》的编剧持相同的观点。如果这位神探要在法国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Foire Internationale d’Art Contemporain,简称 FIAC)或者巴塞尔博览会上展开新的调查,面对今天的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他开的玩笑很可能比不上毕加索和杜飞的拥趸现在会说出的嘲讽话。
欣赏者和公众提出批评性的观点,或对艺术家们“故意的挑衅”感到震惊,这在漫长的艺术史中还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现象。事实上,最早的表达愤慨的声音出现于 19 世纪,在印象派诞生之际,这些批评以一种鲜明的方式表达出来。然而,二十多年来不为人所知的是,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加入了神探可伦坡的阵营。在法国,这一现象出现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它不仅被载入史册,甚至还有自己的名字:“当代艺术之争”。这是1991 年 7 月由 Esprit 杂志发起的一场论战,其热度一直持续了好几期特刊,最后甚至连日报媒体都对它展开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这场争论至今仍未结束,专家、政客、哲学家、知识分子以及媒体人不断地回顾、评论着这场著名的“艺术危机”所带来的争议。早在 1996 年,让·鲍德里亚已经写下了他的懊恼:“可怜的德·昆西和他那篇《被看成一种艺术的谋杀》!他还在幻想,实在是大错特错!今时今日,谋杀迟早有一天会被看成一场艺术表演,任何原因都无法阻止那些当代艺术博物馆(MAC)在亵渎美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今天,米歇尔·翁弗雷—让我们挑选一个大家都熟知的声音—毫不犹豫地表达了自己的无情批判,尤其是在当代艺术以一种在他看来过于强迫性的方式表现受虐和肢体残害的时候:“当代艺术与我们的关系更像是宗教性而非文化性的,他们就像一个小型教派的教徒,急需向世界敞开大门,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独或者自恋中走出来,以避免重蹈大教派的覆辙。”
这些批评却奇怪地与公共机构或者私人领域所表现出的活力相互矛盾:他们的支持、资助和投资从未如此有力。更不用说近来一些当代艺术展所表现出的强大影响力,比如 2014 年在巴黎大皇宫举办的杰夫·昆斯作品回顾展就吸引了 65 万观众,打破了已逝艺术家萨尔瓦多·达利所创造的纪录,千真万确……
马塞尔·杜尚将现成的小便池直接搬到展览展出,由此开启了将“现成品”作为艺术品展出的先河,被视为解放了艺术
无论当代艺术危机是真实的还是杜撰的,关于艺术是否已深陷一场严重危机的讨论始终在持续,甚至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极易造成停滞不前的趋势。文化、招摇撞骗、对所有事物不加辨别地吹嘘、对颠覆的盲目支持、美学纯粹化……自从人们发现当代艺术的创始人是那位有缺陷的马塞尔·杜尚之后,对当代艺术的抨击声就不绝于耳。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杜尚创造“现成品”艺术之始,他实际上就剥夺了“达达主义的‘随便什么东西’的最终美学意义”。
总之,如果我们想要以特别粗浅和片面的方式概括这个问题的话,可以说有三种看待当代艺术的方式。一种观点认为,几个轻率的家伙成功地把艺术推向了终结,如果坚持这条路的话,那么艺术唯一的出路便是自毁;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应该经常重新定义“艺术”的概念,艺术的边界需要不断被扩展;还有一种观点并不将当代艺术视为以时间为基准的分类 —现代艺术时期之后的一段无法逾越的时期 —而是将其本身视为一种艺术派别。最后一种观点来自于纳塔莉·海因里希,她在《为了结束当代艺术的纷争》一文中阐述了这一主张。
纳塔莉·海因里希师从著名的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1980 年,布迪厄在《差别》(La Distinction)一书出版几个月之后,重提了关于品位和评判的理论方法,这个方法大胆而出众:“社会学与艺术水火不容。这是由艺术和艺术家的本质决定的,艺术家无法容忍外界侵犯他们对自身的认知:艺术世界是一个关于信仰的世界,信仰天生的才华,信仰天生的创造者的唯一性,而社会学家的突然闯入,想要理解、解释、给出理由,难免引起公愤。”
纳塔莉·海因里希在对艺术界展开研究伊始,便无数次听到反对她的声音。她对艺术的定义和边界并不感兴趣,这也不是社会学家的职责。她所从事的主要研究之一是如何定义艺术界的游戏规则,尽管艺术界常常声称这样的规则并不存在。从这方面来说,她的研究成果之一便是成功地证明了专属于当代艺术的游戏规则并非只涉及艺术家的作品和受众两方,而是还涉及第三方 —评论家、画廊主、策展人、拍卖估价师等一系列扮演重要角色的中间人。她解释说,这一观点因为有悖于作品和受众之间的直接联系,所以很难被各种类型的中间人接受,然而他们这一群人最应该知晓自己的角色有多么重要。
正如本书标题所指出的那样,这部漫画的目的是,通过艺术的源头 —艺术家的视角描述当代艺术所遇到的挑战、运行机制以及目前的问题。在这本虚构的书里,读者将跟随三个年轻人的脚步,跨越十几年时间,经历一系列想象出来的趣事。
这三个年轻人是一所欧洲艺术学校的同届毕业生:“现代”画家阿纳托尔;当代艺术家朱尔,他的事业得到艺术学院的资助;埃德蒙则是一位成功打入国际市场的当代艺术家。这三位艺术家分别代表了在 21 世纪初的西方世界成为艺术家的三种极具代表性而又十分不同的典型方式。这本漫画浓缩了纳塔莉·海因里希最新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她的重要作品《当代艺术发展模式》,是了解艺术社会学和纳塔莉·海因里希作品的理想入门书籍。
再谈谈伯努瓦·费鲁蒙。他喜欢逛展览,着迷于当代艺术作品,并将其视为精神的养料。伯努瓦·费鲁蒙拥有卓越的观察能力,这一点在他笔下人物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让我们立刻相信:他是绘制这本漫画的最好人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吴倩宣布退出《乘风2023》,“因近视手术导致不良反应”,专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术后不能剧烈运动
网曝上海大学一研究生对多名女生精神控制?学院:已关注此事,学生已毕业,会配合相关方面调查
索尼A6700旗舰APS-C微单爆料:配全新15-45mm F3.5-5.6套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