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爱今生之深宫红颜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已被用至烂熟,但它并未变更其仍然是个道理。 不解的是,任何时代,人们不会象今天将“当代”一词弄得如此光彩夺目又如此不堪如此混乱的印象,这恰恰说明其中必有与任何时代的“当代”有所不同的内涵。
不同在哪儿?首先时间段不同,田园文化的农耕文明占据了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辉煌的难以超越的古典文明阶段。尤其在中国,与农耕时代的物质文明发展基础上的精神指向相贴切,过于成熟的田园文化的静态思维,又造成了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内在阻力,使古老的中国由农耕文明进入迟到了的工业文明的进展缓慢而艰难。当然,问题不完全在农耕文明的拖累,其根源是在窒息生机的走马灯般不断改朝换代的腐朽专制权力的掌控。而在文艺复兴基础上催化的西方工业革命起始于18世纪下半叶由蒸汽机的发明及纺织工业的兴起,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推动与发展,较快速的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取得了令人目眩的成就,但是工业革命在西方从起始到成熟也经历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当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时代出现,短短几十年的时间,网络化的信息文明浪潮席卷全球,从西方到东方,在科技发展与物质层面的改观上是令人瞠目结舌的前所未有,其推进的时速与容量可以说是这个星球上人类农耕文明与工业革命之和,起码对我们40至50年代出生的这些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记得30年前,见到邻家一台“红灯”牌收音机或一辆“凤凰”牌自行车或一台黑白电视机,那就很羡慕了,转眼间这些全淘汰。今天大到人上太空、登月球等,小到机器人、电脑、手机、博克、微信等,还有不断升级的许多闻所未闻的事与物,倒真是怕人类的发明创造对一大部分人来说,脑力与智力跟不上节奏一下接纳与消受不了,以至于进入当下全新的网络时空中,头脑中的精神状态还留恋在山光水色的农耕文明的时态内,这忽许就是今天许多人尤其上年纪人的真实状况。还有发展不平衡的很多穷乡僻壤的人(年青人大多外出打工与时代接轨了),与光鲜亮丽的都市人相比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或许这倒真是一抹中国特色的风景。而西方社会由于经历了由文艺复兴起始的文化启蒙及较为成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时段,加上经济文化的平衡发展,对随顺而来的全球网络信息文明的接纳就会显得较为顺畅与自然。
中国的问题倒真是一个“特色”的问题,几千年的专制社会,姗姗来迟艰难笨拙的接受了工业革命的启航,如同不足月的胎儿,还远未到达目的地,就迎来了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浪潮。由于全球一体化高科技发展的普及速度与力度,必然迎来与之相适应的当代艺术思潮。有意思的是,中国由对现代工业文明“软性”抗拒的缓慢接受,到一下子快速投怀送抱进入了全球化的网络信息浪潮之中,这似乎给整个世界开了一个反差较大的寓言性荒诞不经的玩笑。简单一点说,这就是当代的中国,尽管与发达的文明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某些方面不在一个层面,尤其国家体制上存在着无法克服的对民生影响甚大的某些弊端。但她依然属于当今世界中的一个成员,从大国的份量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成员。崭新的城市、林立的高楼、高端的科技、快速的高铁、四通八达的高速路、川行的立交桥等,会叫你看得眼花缭乱,不禁唏嘘这几十年太大的变化。即使在并不遥远的民国年代,从这个县城骑着小毛驴到另一个县城还要走上几天,而这几天的时间,今天坐飞机从北京到纽约可以往返一个来回了,打电话或发短信等,几秒钟即可全球通了,古道驿站信使传递的艰难与缓慢早已化为一抹怀古幽梦。这种物质层面的巨变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诉求,艺术的所谓当代性,就是这一精神诉求的体现。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当有人问及什么是艺术的当代性时,我回答得很简单,就是一种真实,一个属于这个时代的真实精神的体现。一个人如果从一个挂满中国传统画的展厅观赏后,再步入一个达标的国际当代艺术展厅,那种传统与当代艺术截然不同认知感上的明显差异与体悟会叫你感到震撼,这就是当代艺术如此独特之所在。
有人会说,生于当代就是当代人,所作所为及其创作的一切作品,也就是当代作品。从当下所处的时空“同处共容”的社会生存形态来说,可以这么认为。但从艺术家创作的精神层面又完全不是同一个概念。活在当代画的是传统画,意味着今人传承着古人的形态与影子,即使技法追及古人,也不能称之为当代艺术,其根本点缺少的是当下生存体验与生命感受的精神。由此可见,真正的当代艺术家,一定是站在这个时代精神前沿,或多或少甚至无意识中蕴含着某种寻找、发现、探索、表达这个时代精神担当的使命。不管其呈现的面目如何,重在进入一种当代性精神思维的流程,有时过程是目的,有时结果是目的,有时甚至无结果无目的一种当代生存“状态”的体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同为当代艺术圈内同仁也是各有个性风姿多样,其独立自由个性化的心绪呈现出多元态势。从架上到架下,从装置到行为到多媒体等也是五花八门,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不在于形式多变,而在于当代精神到位。所谓当代艺术,其精神内蕴、意念倾诉、手法更新、陌生感的转换等等,如同快节奏不断变化令人眼花的当代社会一样,太丰富了。
何为当代?一句话:从肉身到精神真正活在当下,游弋于当代艺术思潮中,做当代人才会成当代艺术家,拿出的就是当代作品。不是看其一时一事,而是一种整体的精神流向,不排斥任何艺术形式、观念与手法,包括抽象、写实、写意等皆可各行其道,主要是思想观念。当代、现代等只是称谓名词,内涵才是其本体价值,当代艺术就是全球化与多元化的精神载体,也不排斥地域性的特色。在这里我想到栗宪庭先生说的那句话:“当代艺术,首先是一种艺术态度和文化立场。真实面对自己当下的生存体验和感觉,以及自己的生存环境,是当代艺术首要的态度”。
与中国历史上传统绘画主张的家国情怀不同的是,当代艺术更需要具备一种全球化的人文意识与人格情怀。世界的趋势是在发展与进步,历经“艺涯”沧桑的古代、现代文明跨入今天的“当代”,在艺术上今天应该是一个人人潜能自由张扬与充分发挥的时代,需要舍弃的是一百多年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东西之分、体用之别的农耕文明抱残守缺的无味论争,重要的是人类文明而非划地为牢的东方与西方的分别心,可谓人类之“体”众生之“用”。允许艺术的多样性与不同观点自由阐述就是多元,反之就是艺术上专制性质的霸道。独此一家想充当时代霸主在今天来说,无疑是痴人说梦。风水轮流转,一切皆以积极的意义随其律动之变,好的艺术及其思潮都会有呈一时之冠的机会。以无古无今、无中无西的无“分别心”切入当代意识的创作与身在“地球村”的文化态度是当代艺术所需要的,同时也不排斥任何其它观点,多元的同存共处,因为这个世界人人都要活下去。艺术无原则,精神的自由,对权威的颠覆,还有艺术家较为纯粹的状态及状态中的纯粹是一种生命本真的流量。
由于中国缺少象西方那种成熟而完整的工业革命与文化启蒙时段,迟来的现代艺术更多的是一种向西方艺术快速补课后的呈现。因此,进入网络化信息时代的中国当代艺术有一点先天不足的“畸形”,如称之为“现当代艺术”有时觉得也挺贴切。以开放的胸襟看,人类文化的平衡与协调及资源共享,在进入全球网络一体化的当代更有其合理性。好在高度信息化的今天,国人大多处于一种非自觉的自我“文化启蒙”情境中,也会适当弥补传统文化启蒙的缺失。因此,今天的当代艺术及其思潮的存在是无法逃避的客观真实,轻易断定当代艺术是垃圾也是对其“妖魔化”的无知与轻狂,难道当下的所谓“传统”艺术当然也包括现代艺术,垃圾还少吗?当代艺术中存在的垃圾与忽悠也是与社会存在的负面现象相协调,真正的当代艺术也负有揭露与抨击社会丑陋现象的责任与担当。客观看,当代艺术及艺术的当代性必将会成为时代精神的主流,这是历史的进步!
杭法基,1945年生,安徽当涂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自由艺术家,个人工作室设立在北京宋庄艺术区。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90年代末,在中国美术馆、江苏美术馆、美国菲尼克斯艺术中心等地,曾先后举办过16次个人画展。有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类美展、联展及学术邀请展。曾出版《杭法基抽象水墨画集》等。
至今对抽象实验水墨的探索与研究已有30多年时间,是国内抽象实验水墨最早的开拓者之一。近十几年来一直沉埋于黙黙的较为纯粹的艺术求索之中。
画家在艺术上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主要精力在从事现当代艺术探索的同时,也在传统水墨艺术上有所拓展。
5、2001年:本世纪初正式开始了名为《抽象水墨文人画》系列的创作,并从理论上进行疏理,但这类作品以前或多或少就一直有其实践性的存在与拓展。
6、2010——2014年:开始步入观念性当代艺术《消解》系列的实验与摸索。淡化与消解艺术形式的探求,结合社会与历史层面的思考及所涉物的解构,重在过程中某种禅意与诗性的状态,以及将解构之物回归到视觉美学的源头。
7、 2012—2014年:在业余时间,兴趣性的画《宋庄人》水墨作品,这是传统水墨人物的延续与拓展,与作者当代艺术形成相悖与共生的关系,是作者在艺术上两条腿走路的产物。《宋庄人水墨系列画集》即将出版。
1989年4月在南京江苏美术馆举办《杭法基现代水墨画展》,《涛声》为江苏美术馆收藏。
1991年2月至3月,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仙人掌绿萌艺术中心》展出38幅作品,作者应邀赴美考察与讲学,多幅作品为美国收藏家收藏。
1997年11月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展厅举办《杭法基水墨作品学术观摩展》。
1977年《悲歌震人寰》参加“建军五十周年大展”,此画为上饶纪念馆收藏。
2004年魔方系列作品《魔窟》应邀参加“首届傅抱石奖 .南京水墨传媒三年展”。
2005年《徽墨情语》参加“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 .美术特展”。
2012年《凝聚的诗情》.《吟风弄月》参加“上海新水墨画展”,后移至东莞展出,《吟风弄月》为岭南美术馆收藏。
2014年《消解》系列首次有两幅作品与附件,参加了“2014年水墨流动双年展”。
2014年《消解》系列两幅作品与附件,参加了《出格——2014巴黎当代艺术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