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沙悲歌中央美术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院校。它诞生于1918年,初名为国立北京美术学校,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美术教育学府,也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开端。而它的艺术史论专业主要培养具备中外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在各级文化单位、美术馆、博物馆、文化公司等单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017年1月14日,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实验艺术学院承办的“教学相长——第三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暨“第二届中国学院实验艺术教育大会”在央美美术馆开幕。
2017年6月8日,实验艺术学院“走进中科院,走近科学家”系列研学计划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正式启动。
梳理传统语境,培养历史意识,丰富非文物激活的探索实践,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在消化、吸收和创新传统文化资源方面,在重视民族民间资源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文人资源的研究和创新开发。
“物化呈现”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是以国际当代多元文化艺术和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教学目标,以“学术、学术、理性”的思想为工作理念,以实验艺术教学的变革为指导,以当代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表现载体的独立性为依托,以“学术、学术、理性”为核心的教学与实践, 注重艺术的基础知识,探索物质媒介材料的规律,从局部和个别项目入手,逐步通过材料的改造、生产、测试等训练过程,总结出一些实用有效、具体化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努力拓展当代实验艺术教学的表现空间。
致力于一个集社会观察,影像记录,视觉创作多元化的艺术实验课堂,强调社会概念与影像艺术、影像媒介的应用与表达。以影像艺术对社会题材的关注,建构具有社会评价性的影像创作方向。在多媒体互联网开放性的结构下,实践多种影像相关媒介,尝试不同的媒介应用环境,注重媒体手段与思考方法的结合,引入电影、文学、戏剧与哲学,对当代文化进行辩证式的思考。
如果一个对象仅指被感知,而不存在含义和概念的话,它就不能成为一个符号,只有当被感知的东西同时具备概念和含义的时候,它才成就为符号。图像与符号涉及到非常古老的人类交流模式,而这种交流模式在进入二十世纪之后获得了不同于之前时代的解释,并且在新的解释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很庞大的学术系统,这个学术系统就是我们现在谈的比较多的符号学。在符号学的系统里面,它把人类的几乎全部行为都纳入到了自身的解释框架之中,从而变得异常庞杂,也极其丰富,能够贯穿古今,联通东西。在艺术学院开设专门的图像与符号研究的学术方向,开展系统的教学,是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激荡艺术创作生态的鲜活路径。
本课题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和小城镇中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变迁、公共文化和文艺观念的变迁进行历史研究与梳理;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新的城乡关系、新的公共文化现象展开调查,举凡社区传统、记忆载体、人际互动、节日、景观、民艺、游戏等乡镇公共文化事务,都在研究范围之中。努力建设推进城乡的社区文化发展。强调“社会即现场”的观念,以文化研究、社会调研为基础,推进美术院校“下乡采风”模式改革,建立社会调研的常态教学机制,发展“新地方志”、“新民间文化”、“新公共艺术”等视觉文化项目。
“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早已成为长久的艺术热点,国内的艺术高校大多开设了近似的课程或近似的专业。实验艺术专业自成立初期就确定了一门重要的课程“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是将艺术创作实践与展览策划及艺术理论相结合的课程。这门课程跟随实验艺术专业从工作室到成为学院已有十余年之久。“展览策划与艺术创作”它将不断成为艺术院校教学的必然。聘请著名国际策展人、艺术批评家、教授侯瀚如先生来作为我们实验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导师工作室负责人,是一个难得的、必要的开拓,这将极其有效的推进实验艺术学院教学的发展,成为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艺术教育中的领先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