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当代艺术”与“当代艺术”之辨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6/3 11:28:09 | 【字体:小 大】 |
50cent老婆新当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在当代中国艺术本土化与全球化互动互融之进程中得以体现,而这之中最为代表的就是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虽然有人认为艺术已进入全球化、多元化时代,各民族间画种和体裁的界限已经日益模糊,但 “油画民族化”和 “国画现代化”在今天却依然有其意义与价值。
纵观我国油画民族化的发展,从早期中国南方的外销油画到反映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主题性油画,以及吴作人、司徒乔等描绘边疆生活习俗的民族性油画,都体现了油画从题材、内容入手的本土性融合。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董希文《开国大典》的减弱光影, 《哈萨克牧羊女》的线条、平面、装饰性形式;罗工柳的以诗之境界、书之笔力、画之语言使油画 “气韵生动”、 “骨法用笔”等,则从绘画形式、观念上对油画民族化作出了努力。再到后来 “伤痕美术”打破一统多年的苏式风格模式,进行了深具历史特色的中国化改造。至此,我国的油画民族化进程一直未停歇。但之后的 “85美术新潮”却以西方抽象的人文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基础,缺乏与我国本土历史和实践的深刻联系,以至于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全球化转型过程中无法真正面对本土性与西方中心主义这类更为复杂情境中的问题。于是,吴冠中提出了“风筝不断线”,这就是当代油画家对民族本土性的回归。如赵无极、周春芽等的作品均反映出由对西方现代、抽象艺术的热衷到从哲学和美学高度回归中国本土文化这条主线上来,酣畅淋漓的油彩下所蕴含的是东方意韵和文气诗意。
国画方面,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画走上了大众化与现代化的探索。一些画家将中国画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多种艺术思潮相结合,衍生出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出现了现代水墨和以水墨为媒介的非架上艺术等。但同时, “中国画已穷途末路”、 “民族性会阻碍艺术现代化”等激进之声亦不绝于耳。在今天来看,这些议论似乎不攻自破了因为中国画还在,他的创作和欣赏群体依然巨大。但是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画,在当代该如何发展,已经尖锐地提到了每个中国画家面前。
熟知中国文化史的人都知道中国文化具有无比的稳定性、开放性和包容性,她能够吸收外来文化优长之处为己用,使之成为其部分。民族性、本土性不仅不会阻碍 “艺术现代化”,而是实现艺术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纵观中国美术史,也无不告诉我们中国画为适应时代发展,其精神内涵与表现形式,总是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而改变,民族艺术内在的美学规律能够与新时代的审美理想相适应。但是,近年来许多西方大国为在全球扩张势力,推行自身文化价值观,大力扶持所谓的 “当代艺术”。我国有理论家就指出:在精神空间里,西方文化作为绝对的 “中心”统摄着中国本土的 “现代化”进程,中国的当代艺术必须获得西方承认。现在西方鼓吹的当代艺术,总体上看就是 “反审美”、 “反崇高”、 “反秩序”、 “生活即艺术”等。而中国的民族美学,始终强调真善美。孔子云: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张彦远则认为艺术要 “成教化,助人伦”,二者在本质上就是对立的。因此,当代的中国画应该与传统有相继延续的关系,但又必须对传统有所突破,具有探索性。创新要有基点,这个基点,应该是老树发新枝,即扎根于中华民族本土文化。中国画的现代化,要体现中华民族美学思想,传承笔墨基因,并且要有个人面貌和时代特色。
四川当代油画院的艺术家们以新当代艺术为旗帜,以 “促进油画民族化,推动国画现代化”为目标,以立足中国本土文化为根基,促进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这里的艺术家们除在理论上提出系列学术主张外,在创作上亦力践这一理念。他们一方面融入时代气息,放眼国际艺坛,开拓进取,大胆创新;一方面坚守本土文化艺术和主流审美意识,保持着当代中国艺术的精神之源。这一新兴团体正以蓬勃的生命力建立着自己的语言体系,展示着自己的审美理想,使新当代艺术体现出中国的时代气魄、时代精神、时代气质!(四川当代油画院评论部主任叶莹)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