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曼斯如果说一所优质的国际化学校是一部引人入胜、精彩纷呈的小说,那国际教育者就是默默耕耘的写作者,为“小说”注入灵魂和血液,丰富其情节,润泽“读者”的心灵。本文新学说访谈到新府学联合创始人、新府学初小部创校校长、顺天府学教育集团合伙人辛玲,娓娓讲述她的“新府学”之路,治校的四有心得。
在进入教育行业前,辛玲曾在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运营管理工作,并担任总监职位,工作顺风顺水。在这样一份工作面前,她转型国际教育仿佛是个“意外”,但其实更像是一种命运的约定。
“我转行教育行业的契机是因为自己孩子的教育。我对教育有着较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名焦虑的家长,希望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路径。” 辛玲自身非常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成为家长后常常关注教育类节目。那时北京市府学小学在数学竞赛的优异表现让她印象深刻,她很认可这种培养模式,并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该校就读。
在陪伴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辛玲接触并认识了许多教育从业者。像她所说的,“孩子成长的经历,也是我对教育理解逐步加深的过程。”当时随着教育市场环境的变化,课外培训突起,奥数比赛等陷入竞争焦灼的状态。辛玲发现,奥数开始脱离培养逻辑思维的初衷,成为一种比赛工具,加剧了家长的内卷。
“深切地感受到家长的教育焦虑后,我产生了为家长做些什么的愿望。”这成为她转行教育所埋下的一颗种子。然而促使她迈出这一步源自一次谈话。一天,她的朋友卢振虎找到了她,邀请她加入顺天府学的团队,为日后新府学的创校做好准备。正是卢振虎的一番话打动了她:“教育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会有无数惊喜,可以实现你的理想。”
正是这番教育初心,以及全新的挑战和机遇与她的期待不谋而合。辛玲毫不犹豫地选择加入了新府学的创始团队,开启一段新的职业生涯。
然而“隔行如隔山”,辛玲回忆起那段时光说,“跨界从事国际教育并不轻松,每天都面临着新问题、新挑战,需要不断学习。”刚进入新府学,辛玲说她是一个“萌新”,只能不断地恶补学习,仔细观察学习学校运营的各个环节,访课、与开家长沟通、聆听教师反馈......
就这样,她怀揣着梦想勇于转身,以“战斗”和享受的姿态对待工作、迎接挑战。辛玲直言,教育是一种动力。在工作中帮助学生进入最佳状态,实现成长,这让她获得满满的成就感,以及持续前进的动力。
在辛玲看来,新府学自2016年成立来并逐步受到家长认可,学术成绩稳步提升。这种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的过程,离不开“新府学铁三角”的彼此信任和支持。
在学校中,新府学创始人卢振虎、新府学运营校长姚宇堃、新府学初小部创校校长辛玲三人是全校赫赫有名的“新府学铁三角”。在辛玲眼里,“新府学铁三角”各有特点、完美互补,分工明确,彼此间完全信任和默契十足。“卢振虎校长智慧而有魄力,负责学校的战略方向;姚宇堃校长全面而客观,负责规划和权衡;我做事有耐心,负责实际的运营工作。”
辛玲接着介绍,“新府学的进步离不开核心团队的相互信赖、支持和学习。新学府铁三角是学习的共同体、发展的共同体。作为一个团队、一个整体,新学府铁三角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能力、性格上的互补,彼此信任支持,既不是彼此的对手,也不是彼此的影子。”
在学校经营中面临问题时,例如在涉及资金使用的事情上,卢校一切以师生为优先,对学校理念和具体工作的落地给予无条件的支持,不会让投资回报为第一考虑目标的投资团队凌驾在一线工作的管理团队之上。而姚校看待问题辩证而全面,敢于质疑,在团队各自埋头忙碌工作时,他能冷静客观中立地指出问题的实质,发现团队工作的遗漏,让学校工作不偏离正轨,回归高效。
多年的工作中,辛玲也在不断地学习他们的优点,成为学习和发展的共同体。这份彼此间的信任和支持带来学校的整体发展,让团队迸发出巨大能量,驱动他们秉承教育初心,从而坚定和自觉地做教育。
北京市新府学外国语学校的教育理念是“明德至善,中西通才”。在辛玲看来,教育理念的落地,必作于细。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将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作为学校运营工作的主要负责人,她从教师管理、教师成长等多方面入手,打造了一支优质和实施幸福教育的教师团队。
有幸福的教师,才有幸福的学生。辛玲坚持李希贵的教育观念——教育要以情感塑造情感,用态度影响态度;没有教师的幸福感,不会有学生的幸福感。辛玲注重教师的品德,通过幸福教育将学校理念贯彻到学校的工作中。
首先在教师招聘中,辛玲严把教师的道德品质关,聘任有教育情怀的教师。她认为,一名具备耐心、保持宽容、热爱孩子和生活等品质的教师,要远比单纯的高学历、海归重要得多。
其次,辛玲还从营造安心、温暖的环境,让教师在幸福的氛围中以轻松、温暖、真诚的心态去面对和培养学生。因此即便在疫情期间,学校面临一定的经济困难,她和学校依然给予教师最坚定的支持和保障。
辛玲表示,打造一支有幸福感和优秀的教师团队,还应关注教师的成长和学习。为此,她推动学校实时开展学术专业培训,共同制定教师培养计划,帮助教师实现个人成长和学术专业的提升。例如,新府学每年都会有三个固定的教师培养环节,从理念到技巧,从实践到反思,整体性地构建新府学教学团队的提升路径。
此外,辛玲重视教师的学习精神和引导作用。她如此说道:“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前提是教师们也必须是终身学习者,要以爱引导爱,以学习引导学习。”为营造这种学习氛围,她倡导教师间都是同伴,没有高低之分,在教师群体间倡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
多年的学校运营,辛玲也形成了对国际教育的深入思考和独特观察。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她看来国际教育不存在理想的状态,不能简单化地定义教育,而需将批判和思考精神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针对国际教育,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是不要为国际教育预设一种“本真的”,超越性的本质状态。国际教育本身是应运而生,并伴随国际局势、社会发展、技术进步而不断发生着变化。这需要教育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反思精神,始终用一个发展的、变化的、实事求是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工作、看待学生的需求、看待教育的成果,立足当下去发现和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在此过程中,教育实践自然会发展国际教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种思考具体到新府学的工作和发展上,辛玲主张在学校发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自然地接纳和解决发展中所诞生出的新问题。
二是教育关乎心灵,是项复杂、精细和需要耐心的工作。在辛玲看来,教育不能简单化定义。她举例称,社会上流行的“三个小技巧,让你的管教卓有成效”,“一个小妙招,你的孩子就听话乖巧”等等内容,将教育行为简单化无疑制造了问题。教育更需要思考、爱心、耐心,将每个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才是实现国际教育发展的最有力的武器。
在她的引导下,新府学的教师每周都会设置专门的会议探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上的各种问题,并对学校教育实践中各类案例进行分析,认识这些学生的内心需求,帮助其成长。尽管这一过程很繁杂,辛玲依然坚持,因为教育不是管教,管教只关注行为,而教育涉及心灵。
谈到对新府学和国际教育未来的发展期望时,辛玲称,未来的一代代学生将成为时代和中国发展的领导者、世界和平的缔造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不仅需要坚强的爱国者,勤奋的劳动者、也需要宽容的沟通者、敏捷的思考者、理性的分析者。她仍将以一名教育者的身份,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正如她说的,“人类过去的历史是一条混沌的河流,而要容纳这河流,教育者必须成为海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