骚乱之吻艺术史学科在中国经过六十年发展,已经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体系,也诞生了一大批优质学术论著。2016年,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该大会首次在欧美以外的非西方国家举办,中国学术力量在世界艺术之林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近日,邵亦杨教授新作《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终于出版面世,这是中国学者在艺术史书写方面的又一力作,当然,它也填补了中国学者在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方面的专著空白。
布里,《木头和白色》,87.7×159cm,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1956年
艺术史是一个古老的学科,自瓦萨里、温克尔曼以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史书写模式,也留下了诸多经典的艺术史著作,我们今天得以遨游在沉淀数千年的视觉海洋。20世纪的一些艺术现象和问题也都出现在这些著作当中,但往往只占据较小篇幅,以省略号的模式让读者自己串联起历史与当下艺术现状。书写20世纪艺术的“断代史”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从历史的发展速度来说,20世纪是以高加速度向前发展的,站在2000年回望1900年,所有人都会感叹“那个古老的世界线世纪经历太多,工业强权为争夺资源发起的一战,反纳粹法西斯主义的二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冷战敌视,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的真正到来,从机械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的跃进……艺术是时代的镜子,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使20世纪的艺术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崭新面貌,艺术史也难以用一两个主义对这个世纪进行概括描述。20世纪的现当代艺术早已脱离传统艺术史的线性发展逻辑,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产生复杂维度的关系,以往传统的艺术史模式也不足以适应当代书写,这也为这一“断代史”凭添了书写难度。20世纪,尤其是冷战结束后,现当代艺术成为全球化的视觉文化,其书写也不再是某一区域内的文化叙事,而需要作者在全球视野下审视一切。此外,20世纪又离我们如此之近,很多艺术流派、风格和艺术家仍在今天发挥着巨大能量,对还处于生长中的历史“盖棺定论”,这不仅需要极为敏睿的学术目光,更需要与众不同的勇气。
霍克尼,《一个大水花》,243.8×243.8cm,泰特美术馆藏,1967年
并不能因难以言说就置若罔闻,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又是极为重要的,今天的创作现状、美术馆生态、艺术市场甚至文化消费都与这段历史息息相关,理解今天的问题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邵亦杨著作《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就提供了这样一份认知文本。
20世纪现当代艺术是一个复杂的篇章,邵亦杨教授在她的著作中分为了三个部分:1945年之前的现代艺术、1945年之后的现代艺术、后现代时期以来的当代艺术。20世纪初的一系列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开始对传统进行有意识的反叛,它们追求艺术的主体价值,比如野兽主义画面中的色彩和线条不在用于再现对象,而直接塑造形象、表现情感;立体主义通过打破焦点透视法改变传统艺术中的时空概念;表现主义反对传统的客观写实方法,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主观情感。1945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随着二战结束世界秩序的重新构建,艺术中心从巴黎转到纽约,美国艺术家在欧洲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发展出抽象表现主义。60年代末波普艺术出现后,通俗化、大众化、观念性的艺术流行,与个性化、精英化、形式主义的现代主义潮流出现明显区别,开始进入后现代时期。第三部分就是后现代时期开始到今天的艺术史,这一部分是以往艺术史书写涉猎最少的,也是形状最模糊的,本书归纳出这一阶段的几个现象:以德国新表现主义、意大利超前卫、英美新具象艺术、中国新现实主义为代表,具象艺术在当代呈现回归的趋势;与新具象艺术同时出现的新观念、新波普、新前卫等艺术潮流共同构成当代艺术的多元化态势;在当代艺术中,各种新技术成为艺术表达新的渠道,“新媒体艺术”成为当代不可忽视的艺术现象。
安尼什 ・ 卡普尔,《 云门》, 昵称“豆子“ ,共同雕塑,高 33 英尺、重 110 吨,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
多年以来,邵亦杨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从事西方美术史的教学和研究,开设的现当代美术史和视觉文化研究课程也受到中央美院各专业学生的追捧,她也积极参与艺术史的教材编写工作,四年前她出版了从17世纪到当代的西方美术史著作。这也能从对照中看出作者在艺术史书写道路上的自我推进。作者在第二部分新增“欧洲反形式主义艺术”,这是二战后在形式主义和抽象艺术之外不太被关注的欧洲艺术思潮,通常反映存在主义思想,表达生存的痛苦。沃斯、让·福特里埃、阿尔贝托·布里等人是这一艺术思潮的代表。二战后日本的具体派艺术也在以往的艺术史书写中被忽视低估,具体派关注自由主义精神,如白发一雄、村上三郎的作品受欧洲行为艺术的启发但又完全是日本式的表达,以自己身体的实践反省战争问题。
20世纪现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去中心化,世界艺术从欧美中心主义走向文化多元主义和全球主义,中国当代艺术也融入全球艺术的大潮流中。具象绘画的回归是当代艺术不可忽视的现象,本书将刘小东、张晓刚为代表的中国新现实主义也纳入这一板块:刘小东关注现实社会,用表现性的具象写实艺术形式描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揭露现实中的无理性和粗暴感;张晓刚在《大家庭》中的技法结合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照相写实主义,触及到有关现实与虚构、记忆与麻痹等历史问题。同时,肖鲁在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上的“开枪”也纳入“新观念”。该部分还介绍了一批读者十分熟悉的中国艺术家,比如徐冰的创作一直关注现代进程中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传统文化价值在当代艺术中的体现;蔡国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雕塑《收租院》的再创作,解构过去社会主义时期文学化叙事的同时,也揭示全球化时代暗藏的“人剥削人”的黑暗面;徐震的《上海超市》解构全球化艺术品乃至整个商品市场的运作体系,令人看到消费主义的空虚;展望的“假山石”系列创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视觉游戏。这些解读有助于读者在全球化艺术视野中找到中国当代艺术的坐标,为读者更好的读懂身边的当代艺术开辟了通道。
现当代艺术与诸多后现代哲学思潮密切相关,这也是部分读者、观众觉得当代艺术难懂的症结所在,《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在写作时注重理论与作品的结合,将理论融入到具体作品的阐释中,深入浅出的写作方式让读者在读懂作品的同时,把握现当代艺术发展脉络。邵亦杨教授有着丰富的现代、后现代“穿越”经验,这本著作也是她多年来的经验结晶,开卷有益,这既是艺术专业的教材参考,也是艺术爱好者欣赏当代艺术的知识铺垫。
原标题:CAFA好书丨全球视野的当代艺术史书写:邵亦杨《20世纪现当代艺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