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艺术是件小事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16 12:41:35 | 【字体:小 大】 |
关闭qq空间图标以色列是一个热爱艺术的国家,他们的中小学从天花到墙壁、从操场地面到装杂物的仓库,都装饰着美丽的巨画或图案。许多作品是由学生和老师、艺术家一起完成。艺术无处不在,只看有没有一颗“艺术平常心”。
广州的时代玫瑰园,建起了一家社区美术馆,叫做时代美术馆。时代美术馆经常做些颇为草根的活动,譬如:开个工作坊,让普通社区民众学习做动画;或者,请当代知名的艺术家带着小孩子玩艺术里的材料工具和表现形式,让艺术像城市绿化一样,随处扎根,方便居民拜访。也许是吃完晚饭,趿双拖鞋,下楼溜达十分钟,就来到了曾要着正装、买门票、乘搭地铁或汽车等各类交通工具才能抵达的地方,做做游戏,翻翻书本,碰见相熟的街坊就打个招呼。自然得就像每天逛菜市场买菜。
这和我们日常想象的“艺术”有些距离。艺术曾经只属于神圣之地——美术馆、音乐厅。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则与祭司相似。艺术被分门别类出来,成为一派技术和方法的总称,成为理论,成为职业,我们开课程教授它,设学历和考试认证它。然而,一旦走出这些神圣之地,我们照旧按照缺乏艺术感的方式过活:空荡荡的墙壁,家家相似的装修和家具、街头一味潮流时髦却没有性格的穿着装扮,高度务实的人生追求……艺术的神圣感发展到极致,就是与日常生活的隔离,人们不敢轻易触碰,只能供奉。
另一种观点是把艺术看作生活本身。著名艺术家波伊斯的学生抱怨他:“您谈论造物主,谈论社会,可就是不谈论艺术”。他说:“造物主和社会就是艺术。”——不是因为真的没有艺术这个东西,而是没有一样东西不包含“艺术”的要素。艺术是生活方式,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对于我们寻常人来说,在于每一个被留意过、被耐心放大、被精致化的生活细节。为了挑一只碗,可以在一大堆特价处理的碗碟中流连许久;每个星期,花十块钱买一把花,可以让屋子美好几天;闲来做做手工、折折纸,夏天喝冰冻的碧绿梅酒,秋风起时喝烫热的花雕,“不食不时”,是养生之道,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应景,是有趣味的事。活得艺术,是门简单的事。
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里,开篇第一句就说:“实际上没有艺术这种东西,只有艺术家而已。”如果你的理想不是要做一个划时代的大师,那你可以选择做一个小小的生活艺术家。让大师去研究观念和技术,让我们来做简单的艺术。艺术是社会,是生活,是我们花了心思的每一个细节。艺术,不过是一件小事。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