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像与马龙神撞脸做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孩子六岁以前尽可能给孩子深度陪伴,这是孩子以后分离的心理基础,力量之源。
辛苦作画两个星期,孩子却趁妈妈直播间隙,左画一笔眉毛,右画一笔胡子,心血付之一炬……
在一个视频中,父母们聚在一起吐槽自家的熊孩子:孩子越长大,自己却越不了解孩子!
孩子无法理解爸爸为什么总是对着电脑前敲敲打打,为了帮助爸爸快点结束,他决定亲自出马;
妈妈答应孩子敷完面膜就陪她玩,可面膜一张又一张,怎么也敷不完。于是,孩子想出了这个好主意;
妈妈专注画画的时候,总是说“等一等,等一等”,为了减少等待时间,孩子欣然出笔相助……
是啊,生活中有太多的父母,看似和孩子待在一个空间,却其实像两条平行线无法相交:
事实上,孩子并不难懂,他们的很多行为,不过是为了引起父母注意,不过是渴望得到父母的“陪伴”而已。
然很多人只看到物质生活带给孩子的表象,却忽略孩子在被物质包围的同时,他们越来越孤单。
孩子说,他的爸爸工作很忙,常年见不到爸爸,距离上一次相见,已经是去年的事情了。
每一次想爸爸,孩子只能自己动身去重庆看望他,可与爸爸相聚的时光,也不过几个星期而已。
而更令人伤心的是,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主持人撒贝宁扮演一个痴迷玩手机的爸爸,现场其他孩子表示:一点都不喜欢这样的爸爸。
但黄天琪的回答却恰恰相反,对于他来说,只要有爸爸在身边,他都感心满意足。
纵然他们被全家人捧在手心,可在孩子最需要陪伴的年纪里,几乎全世界的家长都在为孩子改善生活而忙碌。
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推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陪伴是最温柔的推动力量,那些孩子身上的问题,其实都能够用深度陪伴来解决。
有一个喜剧电影叫做《我爸爸比我小四岁》,以诙谐的方式,揭示出亲子陪伴的力量。
她开始叛逆,邀请同龄小伙伴包下夜店,大白天在里面唱着《午夜DJ》,喝着软饮,然后自己举报自己,被公安抓了起来。
生活难题接踵而至,爸爸的事业,被舅舅趁机夺走,走投无路的女儿,只能带着爸爸开始讨生活。
女儿带着爸爸来到他最初工作的地方——工地,父女俩一边搬砖讨生活,一边寻找记忆,他们遭到工头百般刁难……
虽然“生计”压迫父女俩开启流浪生活,但无形中也促成了父女俩“深度陪伴”。
在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俩人之间有了良好沟通,女儿体会到父亲为生活奋斗的不容易,她渐渐懂事,终于长大。
当然,作为喜剧,故事结局令人啼笑皆非,原来这一切都是父亲为了唤醒女儿精心布置的骗局。
遗憾的是,生活中很多父母看见孩子有问题,总是想尽办法寻求外力帮助,却不知以心换心的陪伴,才能真正帮助孩子成长。
于孩子而言,再优厚物质都抵不过父母站在同龄人的角度感知自己,感受自己的焦虑,感受自己的渴望。
他并不苛求父母时刻伴在身边,却渴望在亲子相处的时光里,父母的世界里,他能成为唯一。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全心全意,他们的内心才会由此得到满足,从而滋生安全感,这才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
也许孩子会做出很多令人抓狂的事,但若父母能够在每一次发脾气之前深呼吸,冷静自己,才能调动理性脑去寻找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
不要为爱附加条件,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才能让父母保持一颗宽厚的心去包容接纳,耐心等待孩子成长蜕变,是深度陪伴的根基,未来会成为孩子面对世界的底气和胆量。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父母走进孩子内心,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那段陪伴的时光,或会在未来成为照亮孩子更多可能性的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