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魔法大战 乱码现在疫情起伏不定,有不少孩子上了一两个月网课了。一两个月网课也就意味着一两个月家长要和孩子们朝夕相处,多了好多亲密相处的时光哟。
虽然与孩子共处时间更长、更容易增进亲子关系是理想,但是现实中很多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间更长以后,亲子关系反而更为恶化了。想着母慈子孝,往往变成了鸡飞狗跳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距离产生美。如果亲子关系的相处模式存在问题,那么由于缺少了学校的缓冲,种种矛盾就会被无限放大。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了解亲子冲突的核心问题,然后掌握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避免陷于困境,并且塑造良好的亲子关系。
先分享一个案例:孩子上初中,但是母亲主诉他们的亲子关系几乎破裂,已经无法交流。母亲例数了各种生活中的细节,其中有一个被反复提到的细节:
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儿子会用中指去指,而且是手背往下、中指在文字的上方去指字;妈妈要求儿子用食指去指,而且应该手背往上,食指在文字的下方去指字。因为妈妈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
为这样一个细节,可以反复爆发冲突,然后扩散到其他事情,最终扩散到整个人的评价。
我承认,妈妈所要求的方式看起来更舒服、更文明一些。妈妈希望孩子能够做得更好,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我们抛开妈妈本身的强迫倾向、自幼的教养环境不谈,大多数亲子关系间的裂痕,都起源于家长坚持要孩子做一些在自己的观念里必须做到的事情,并且坚信一些其实并不是原则的信念,而家长往往丝毫没有意识。
在这两者中,坚持要做的事情往往最后会导致必须坚持的观念和信念,问题就会越来越大。
当家长与孩子长时间在一个环境里相处,家长始终秉承控制与战胜孩子的信念,亲子关系就会南辕北辙,最后覆水难收。
因为家长只能控制自己,而无法控制孩子。以操控孩子作为管理手段的家长,最后一定会失控。承认孩子的观念与你的观念存在差异,这是避免亲子长时间处在一个环境中发生冲突的关键一点。
避免与孩子去竞争,用自己的行为去赢得孩子,而不是用力量去赢孩子,这是正面管教方法中相当重要的理念。
避免观念与信念的无谓坚持,为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氛围创造空间,这是塑造终身受益的亲子关系的良好背景。
现在的家长一般都知道打骂孩子不是什么好事——当然,能不能控制住是另外一回事情。
儿童认知发育的生理特点决定,对于低年龄组孩子讲道理是毫无作用的。家长对着一个三岁的孩子反复讲道理,期望他能明白,这是因为家长自己不明白这一行为的徒劳。而由于教育的无效,最终导致情绪失控,语言不断升级,甚至动手。一般都是如此。对于大一些的孩子,道理能理解一点了。
然而,很奇怪的问题在于,当孩子理解道理以后,他就会开始反感你讲的道理。很多家长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这不是因为不要跟孩子讲道理,而是因为家长讲道理存在两个显而易见的问题:
但是,实际情况是,很多家长除了讲道理以外不知道该怎么办。其结果就是在家里不断批评孩子、不断指出孩子的问题、不断要求孩子、不断阐述自己的道理。
家长的信念除了冷暴力以外,大多数时候是通过语言暴力传递出来的。要求孩子恪守自己的信念,往往也是通过语言传递的。信念的不良后果,说到底都是经由语言来完成的。
第一点,是在情绪激动、出现对抗或者预期会出现对抗的情况下暂时让语言停下来,即心理学家一直说的“冷处理”。
因为,大多数家长不太能够掌握语言的技巧,而且人在处于激动状态的时候高级中枢往往处于短路状态,原始情绪的宣泄会取代理性思维,此时说出的话经常带来“覆水难收”的困扰。
因此,当你不知道说什么话合适的时候,当你已经明显觉得“上头”的时候,马上停止语言,无论你是否觉得自己能够“控制住情绪平和地叙述”,退出都是最好的选择。
冷处理,大家都冷静一段时间,然后再来看。这种简单的技巧,其实是相当管用的。
泛化语言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从表扬衍生为批评,从具体事件上升为扣帽子甚至大打主义牌。如果孩子在用餐的时候不慎将餐具掉在地上,家长可能会帮他捡起来,或者让他自行捡起来。
帮孩子捡起来的家长一般会说:“你看看你,吃吃饭怎么筷子也掉了,下次掉了自己捡”;让孩子自己捡的家长不忘说,“自己弄掉了自己捡起来”,同时也不忘加上一句“下次当心点,怎么老是这样”。
如果你帮孩子捡起来,那么捡完就好了;如果你让孩子自己捡起来,那么你可以很平和地说,“捡起来吧”。你能体会出不同语境的差别吗?你不用担心孩子不懂道理。他们明白得很,只是这些道理根本不用你讲,这叫“胜过千言万语”的艺术。
我们在儿童的行为干预过程中经常强调简单、有效、解决问题。语言也应该为此服务,尤其是为解决问题服务。
如果你表扬孩子,那么就发自内心地表扬他——当然,泛滥的“你真棒”、“你真聪明”、“你好厉害”又会陷入另一个怪圈,这就是语言所难以把握的地方——而不要希望通过表扬去达到“让他意识到自己什么地方做错”的目的。
如果作业做得很快,就说,“你今天作业完成得很快,非常好!”如果作业正确率很高,就说,“虽然题目不简单,但是你都做对了,太棒了!”
就事论事,让他知道你在表扬他什么。不用多此一举:“要是每次作业都像这样多好”——家长总觉得孩子不能明白你的苦心,放心吧,他都明白。
当你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不要事无巨细去上纲上线。比如小朋友很可能在打牌或者走棋的时候不遵守规则。如果你期望他能够在游戏中遵守规则,因为你觉得这很重要,那么就告诉他,“你不能偷看别人的棋子”或者“这个棋子不能这样走,它应该怎么走”就行了,而不要去讲大道理,“你怎么能这么不遵守规则啊”、“你这样以后在社会上怎么办啊”诸如此类的。
很多时候,美妙的亲子时光就是在莫名其妙的语言中最后惨淡收场的,家庭游戏活动经常有可能出现“乐极生悲”的结果。所以,对家长来说,管住自己的嘴,是非常重要的。
放弃对信念的无谓坚持、避免与孩子发生竞争、防止语言的伤害作用,这些方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都可以被归纳为“正面”的方法。
尽管教育的方法需要因地制宜,每个家庭有所差别,但是中国家庭普遍的教育现状是批评为主,吝啬表扬。
虽说棍棒出孝子的传统思想不宜全盘否定,但是在居家网课这一特殊环境下,家长与孩子都处于一种长期的应激状态,情绪控制本就已经不易,还面对一些非常棘手的生活问题。
在此环境下,以负面语言和批评为主的家庭教育方式,就非常容易引发持续的亲子冲突,从而造成亲子关系的恶化,走向紧密型亲子关系的反面。而这些短时间的亲子关系问题,可能会产生长期的、难以逆转的影响。
虽然正面管教“和善而坚定”的这句话很多家长都能念出来,然而正面管教的核心思维在我看来始终是保持积极和健康的家庭氛围,用积极的方法促进孩子的身心成长。
其背后的核心是认识并承认孩子的心理特点,用心体会孩子行为的目的,并且用适当的方法解决成长的问题。
例如,有的家长付出时间陪伴了孩子,却没有收获良好的结果,原因可能正是因为出发点的错误。
家长希望做的事情(陪你阅读、做作业、拓展素质)和孩子希望做的事情(轻松地傻玩)之间存在一种完全背离的错觉,从而使得亲子陪伴变味。
对于孩子来说,他觉得你根本就没有陪伴我,你是在“监督”我做作业;对于家长来说,老娘哼哧哼哧陪你做作业那么久,你还要拖着我,还不让我去刷会儿手机!
最终,家长觉得,“我陪了你足够多的时间,但是你一点都不感谢我,丝毫不领情”;孩子觉得,“你就是要我做这个做那个,根本不愿意花时间陪我”。于是,双方的温情就越来越淡。
因此,正面的方法,绝不单纯是某种态度的变化,而是去深入孩子的内心,用心经营家庭环境,在双方的诉求之间寻找折中和脱卸,从而构建温暖的家庭氛围。
把自己从烦躁、焦虑、不确定的情绪里拉出来,理解孩子行为和认知发展中的各种正常现象,好好利用好这个阶段,根据你孩子所处的年龄段,增加优质陪伴的时间,管住自己的语言,淡化冲突与矛盾,陪着孩子一起成长。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