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照明不久前,我们关注过杭州市博物馆的展览“行在山水间——南宋视野下的杭州临安城”,展览从历史和考古的语境出发解构杭州城。近几年,随着天目里、良渚文化中心等艺文类机构的建成运行,杭州留给大家的形象也从山水和古典,变得愈发多元。当代艺术的实践和展示的空间也从“环美院”周边逐渐分散在杭州城的各个角落,“野生”和庙堂共存,表达和创作在这里得到了释放。本周的回顾,我们试图记录,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下,一种野生的联结和活力。
近半年来,戏剧节、电影展映、艺术书展等一系列艺文活动集中在杭州举办,对一个大半年没有出过上海的人来说,既羡慕这种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艺术活动的活力和蓬勃,也好奇杭州是如何在各类城市空间中让艺术和文化活动发生的。
今年9月,abC杭州艺术书展期间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杭州女孩们的沙龙:替代性空间的独立与联结”的圆桌分享。9月末,铜场T- project发起了“城市游策”杭州艺术漫游计划,正好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一些线索和答案。铜场T-project是一个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师生发起的艺术项目,起始于2022年初,这次的游策项目将城市作为艺术生产和消费的场所,发起了包括磁场系列分享活动、“使命必达MMbD”平行实境物流游戏、创造策展人、艺术家和各个空间之间关联的“交个朋友”展群计划以及“杭三鲜”艺术小组等多样化活动,将艺术推向各类型的社会空间。
11月19日,笔者冒着被“限制聚集”的风险来到杭州,加入到了游策队伍中。漫游的起点是位于凤凰山脚下的cusp.空间。在大尺度的仓储中心内部,最新展览“一种奇异”关注的是性别、身体和符号,但更吸引我的是蔡滨荟的“窗户项目:吱吱织”。艺术家将空间外部的楼梯间戏谑地用织物打造成了一个玩乐空间,也用织线在附近的几条街道上留下记号。
“窗户项目”是cusp.和常旖轩发起的长期项目,邀请艺术家们对杭州城市中的“窗户”进行创作,也搭配地图邀请大家加入到搜寻窗户的行动中。窗户是空间中公私交界的暧昧地带,也是城市空间中为数不多容纳个性化表达的感性场域。经由艺术家们创作后,窗户的实用功能“透气”似乎也能延伸到情感领域,让人倍感松弛,橱窗、气窗、楼梯间,这些常常被忽略的城市角落慢慢被激活了。
跟着蔡滨荟设置在路边小角落的织物步入万松岭路,如果不经由策划人天琪提醒,就不会注意到在路旁的杂货店万林百货中也藏着一个“交个朋友”的展览。我们在距离杂货店不远的Imaginary Z歇脚,这处沿街居民楼底层的空间是主理人J.T.的居所,也是他的表达场域,展厅内关注身体可能性的展览“迷乱祈文”和天井中与城市游策联合呈现的双个展“如果你想让我”相映成趣,连同屋外的城市烟火和泛黄的秋叶,不由得被杭州的秋景迷醉。
漫游的高潮从傍晚开始,坐车穿过紫之隧道来到转塘,许久未来的美院旁落成了一个占地面积极大的象山艺术公社,铜场T- project邀请了杭州各个空间的主理人,诚如沙龙主题“梦幻邻居”,认识彼此,交流合作,现场能感受到除了互通有无的热忱就是对未来的渴望。
游策还未结束,离开转塘来到上城区科达玩具厂旁的“酒桌”,这是mephistofele梅组发起组织的酒桌现场,不定期出现在杭州各处,在路边摆上一张折叠桌、几张凳子,艺术小组们轮番发言,“重新经营一个真正社会的人的交流场所,在对话与沟通中,认识真正的人”,把酒言欢交友直至深夜。
在梦幻邻居沙龙和酒桌上能为文章开头的问题找到些许线索。通过激活空间、挪用空间,甚至创造空间,实体和虚拟空间的不断扩大让主理人和参与者们能更自由地创作和表达,或许他们是为爱发电,或许他们是工余兼职,但创作和表达还要继续,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更不会停止。
艺术家蔡滨荟以儿时的居住经历为起点,将那些玩伴们透过窗户聊天玩耍、邻里之间亲密往来的模糊记忆糅合为温暖的感受介质,并试图通过创作为这种情绪赋形。此次窗户项目的城市据点为万松岭路:漫步于这条被老树包裹着的社区总能找到来自过去的片段——衣服搭在路边、老人头顶面盆在马扎上出神、机关单位大门口挂着老式字牌、连路边的小汽车上都常常覆盖着树上掉落的叶壳。艺术家将在这条路上选择多个物件并用织线留下记号,启发观众在漫步途中持续探索和观看,在旧街区里找寻昔日时光的映射,温习与他人共同坐拥风景的归属感。详情请关注卡斯普多特微信公众号
箭厂空间是2008年在北京成立的一家独立运营的另类艺术空间。它坐落在北京市区中心的一条小胡同里,改造自一家原有的临街店面并定期组织特定现场装置和艺术项目,其目的之一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使过往的路人从街面上观看。本书记录了2015至2019最后五年中发生的21个艺术项目,并与13位曾经与箭厂合作过的艺术家展开10场对谈,附录的常规问答环节也由三位空间创办人介绍了项目的缘由、目标及方法。
汪民安教授以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视角,考察个人身体、社会生活和现代政治的关联性,洞察细微,挖掘深入,表达精辟,会让读者对身体、对各类空间、对后现代哲学及其研究方法有更多的理解与启发。
本书横跨亚洲,介绍来自14个城市的21个由艺术家们组织、经营的“后替代空间”,以丰富文字、图像来展示这些空间内外以及展演实况,同时也收录每个空间的成立经过、面临挑战等经验性的短篇访谈,带领读者一窥亚洲后替代空间的经纬实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