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影之主当一个人成为父母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ta 的升级蜕变之路,养育孩子就像是交到父母手中的一张,漫长还需要不断升级打怪的试卷。
5 月 30 日,在与【男孩派】·【女孩派】的连线对谈中,周梵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真正的答案。
src=src=直播中周梵老师讲解了当下家长最关心的亲子话题,并针对大家困扰的问题进行了答疑,周梵老师的独家育儿经验和方法,给有亲子关系、教育困扰的父母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办法,受到了屏幕前广大粉丝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没看到这场直播的家长们不要觉得可惜哈,小编为大家整理出了直播中周梵老师的 10 条精彩问答,一定能帮助你在育儿道路上解惑,收获新的启发和方法。
很多家长就是太想养出一个心目中很完美的孩子,所以就很容易在孩子做事时不停地去纠正他。
比如孩子做作业时,家长看到孩子在咬笔,转笔,拨头发 ··· 做一些小动作,就一定要去提醒 不要转笔了,不要摸这摸那了,写作业就要有写作业的样子,你这像什么样子,能学习得好吗?
其实这些是不需要去干预的,因为这些干预和纠正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孩子专注力的一种打扰。
其实作业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有压力的事情,他们需要做一些习惯的咬笔、转笔、拨头发这样的小动作来疏解压力,进行自我调节。
但是当家长不断去打断他们的时候,其实这对孩子既是干扰,也是在破坏孩子在完成这件事情时对整体过程的秩序感、平衡感和掌控感。
而我们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做的就是管住自己,学会收回想纠正孩子的那双手,学会去尊重孩子,相信孩子。
一个真正有经验的教练,都会鼓励运动员去找一个,甚至是设计一个能让自己安下心,缓解压力的小动作,作为一个小小仪式在自己紧张和疲惫的时候让自己放松。
而我们父母也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经验老道的教练,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孩子,这也是在对我们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学习成长。
而不是用自己心中以为的正确标准去要求孩子,不然只会事与愿违,做得越多,错得越多。
还有一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特别喜欢给孩子制订条条框框的计划,尤其是周末的时候,比如:
其实这也和家长的完美感有关,当家长在给孩子制订计划时,可以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计划给到我自己能不能完成。
我相信很多家长看到那些计划,估计自己心里都会打个颤,不见得自己也能完成。如果我们自己都很难完成,为什么又要求我们的孩子能够完成呢?
其实当父母给孩子制订这些计划,孩子完成不了的时候,孩子自己心里也会有挫败感的。
所以当你给他计划的越多,感受到的挫败感也越大,他就会对自己有很深的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不行,是不是就是没有能力完成一些事情和想要的目标,就更难自发地去做一些事情。
孩子表现出这种状态,一般都是 10 岁往上的年纪。这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在早期,父母事无巨细,管孩子太多了,什么都要教孩子,什么都要插一手。
在父母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不断地纠正和教导的频率太高,孩子就会慢慢进入到一种麻木的状态,他们不会觉得父母的话语有任何的信息和价值,对他们来说只是一种噪音。
当他觉得父母的话只是一种噪音的时候,就会把父母的话当成耳旁风,装作没有听到,父母见自己说话孩子总是没有反应,就会进入到愤怒的状态,比如说 我和你说话你听到没有,怎么像聋了一样,声也不吭一声 。
孩子会觉得父母总是在压迫、管教自己,之前是不想搭理他们,结果现在惹不起也躲不起了,那就开战吧,既然你让我不爽了,我也知道怎么能让你不爽,我就故意做一些让你很不爽的事情,这种对抗就会形成。
这在孩子大一点,尤其是叛逆期很容易发生的一种状况。所以如果当父母觉得孩子一直不听话,问题肯定不是全都出在孩子身上,也需要去回溯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改变自己过往的一些方式方法。
这个知识点我在《轻松培养独立且合作的孩子》课程里讲的非常详细,很多时候其实孩子所呈现的样子是为了配合父母。
孩子之所以会定这个计划,不是他真正评估过自己的意愿、能力和实际情况,然后他非常中正地给自己定了这个计划,而是他知道我定了这个计划,我爸妈会很开心,为了讨父母这么一个开心的感觉就定了这个计划。
他在这个过程当中自动屏蔽掉了自己做不到的部分,但他也不敢去直面,就先拿出一个最完美、最漂亮的东西出来,至少那一刻大家都是开心的。
在这里有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和父母破坏孩子内驱力的行为有些类似,只是这是孩子自己在削弱内驱力。
当孩子定了计划执行不了的时候,会很大程度上增加他的挫败感和对自己的不信任,甚至是自我怀疑,我就是什么想做的事情都达不成,这会让孩子形成一个错误的自我认知,而这可能比不定计划还要糟糕。
这种情况其实需要父母帮孩子做个评估,毕竟自己的孩子父母心里还是有数的,这时父母可以对孩子说:
你可以试一下,能做到就做到,如果做不到你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随时去调整自己的计划,这都是没问题的。
如果孩子在行为层面上,或者在短暂的结果层面上达到了你的目标,但他在做这个事情的热情和意愿度上下降了,这里面可能就有家长过度的行为。
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当成自我的延伸,在某种程度上就像是这个世界上另一个小小的我,孩子代表了我的荣耀,我的缺点,我的价值 ······ 很多东西都在这个孩子身上。
当我们有这样的延伸感时,如果孩子有一点波动起伏就很容易勾动我们的情绪,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用比较客观、中正和抽离的方法去看待这件事情。
而且我们作为社会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也会有很多被自己压抑下来,不被发现的情绪和焦虑,而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这些负面情绪就很容易被我们投射在孩子身上。
因为我们很容易把自己身上的恐惧、不安全、自我怀疑投射在孩子身上,所以本质上我们和孩子的关系,其实就是我们和自己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