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清 王晓玲有人说,孩子小时候越淘气,长大以后越有出息。事实上,淘气要有“度”,“度”把握不好,性质就变了。
但现实情况是,许多家长并不能正确认识到怎样的“淘气”属于合理范围之内,有些家长在无形之中,成了“熊孩子”背后的“熊家长”。
据媒体报道,重庆某小区有30多辆车被喷红漆。警方查明,搞破坏的是小区两家业主的孩子。其中一位孩子家长竟表示:“这事不严重,用汽油洗一下就好了,要是去修理厂修的话,修理费我们两家平摊好了”。
2019年1月18日,贵州遵义,三名小孩翻过高速公路护栏,在马路上摆放锥形桶堵路。行进车辆连连刹车,从间隙中谨慎通过,险象环生。
接到报警后,相关部门赶赴现场清理锥桶,然而工作人员刚离开,有司机反映,高速公路上又有小孩乱摆锥桶。随即工作人员找到三名小孩和家长,并进行批评教育。
“熊孩子”是近年来经久不衰的话题。从小打小闹,到招人讨厌,在不断升级下,有些进而发展到违法的地步,这中间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再加上“熊家长”的庇护和放纵,给孩子带来了不良导向,模糊了孩子的道德认知和辨别是非的标准。那么,在这种情境下,孩子应该得到什么样的教育?
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大、最深的人。作为家长,应当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法律观念,把一些规则意识内化成孩子的行事准则,并言传身教,告诉他们:大错由小错积累而成,千万不要任由小错发展。任何不良行为都是一次次小错得不到纠正而不断强化的结果。
在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原刑二庭副庭长尚秀云的新书《别让小淘气变成烦》中,被孩子们称为“法官妈妈”的尚秀云提到自己的观点:“从一个又一个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可以看到他们大多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非分需求——不良行为——违纪违法行为——犯罪行为。其中,周围成年人的行为,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对他们的影响是具有渗透性的,是非常深远的。”
尚秀云认为,父母不能因为孩子小而忽视他们的道德细节,要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是不能随心所欲的,需要受到规范和道德约束。
《别让小淘气变成烦》这本书中,列举有尚秀云从三十年审判的几千个真实案例中选取的最典型的35个案例故事,从反面教材的角度探讨家庭教育的话题,告诉家长和孩子哪些事情不能做。
虽然都是已经变成“烦”的案例,说给家长的却是针对“小淘气”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在尚秀云看来,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但他们需要法治教育,应该有规则意识的引导和挫折教育的历练。“要告诉孩子,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是法律的哨兵。”
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真”,第二个特点是“爱”,第三个特点是“善”,虽然部头不大、内容不多,但提出了很多既显大气又接地气的独特见解,而且书中的案例生动,语言亲切,说理朴实,富有启发。我认为该书值得广大家长、青年学生、司法人员和相关专家学者一读。
我说过,未成年人的问题其实都是成年人造就的。建议每位家长都看一看这本书,从这些活生生的案例中反观自己,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做合格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