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科萨之手出装日益凸显的学生个性差异和自主发展需求,倒逼着学校在教育理念、教育途径、课程等方面进行内源性、结构性和系统性转变。
作为重庆市新课程改革的样本校,重庆七中一直走在重庆市课程改革的前沿。近年来,学校大胆实践,确定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专长型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借助学科走班制分层教学,探索体艺选项教学等创新,用适合的教育,滋养了每一个独特的生命。
通过上期末的申请考核,他这学期终于到了英语C班,在这个新班级里,大家自觉性高,学习气氛浓厚,自己的学习成绩稳中有升。
让王伟高兴的还有好友彭飞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彭飞底子不差,但以前对英语兴趣不高,导致成绩差分到了A班。后来他选择了自己喜欢的英语老师,经过努力很快就到了B班。如今他学习英语的兴趣大涨。这不,他们还约着下学期一块C班见。
事实上,“分层教学”并不是新名词。早在2011年,重庆七中就率先尝试“分层走班”,将学生由低到高分为A、B、C三个层次,编成教学班,学生根据选择到相应教学班走班上课。
“分层走班并不是换个教室上课那么简单,它有着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学校课程处主任樊隽强调。为此,学校坚持“一统五分”的基本原则,按照“一本教材、三种层次;一间教室,多块牌子;一名学生,一张课表”的基本形式,全力保障工作开展。如今,已经覆盖到高中物理、英语、数学、化学等各个学科。
“分层教学对教师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策略的制定、任课教师的搭配都带来挑战。”学校高一化学年级组长余琰进一步解释说。
从持观望态度到全身心的投入,许光英老师有切身感受:“孩子们自信心更强了,都能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提升,这让老师更有信心了。”数据证明,率先实行分层教学的高2014级高考一本上线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在分层之初模拟考的基础上增长了10余个百分点。2015年,学校本科实现了升学率突破80%,重点本科升学率突破了50%。
“音乐组开设了声乐类、乐器类、舞蹈类等多个项目。”音乐组负责人曾淼介绍,学校还积极与重庆市川剧院、沙坪坝区体育局等多家体艺专业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
为了给学生提供“可口”的自助餐,老师们也是各展才艺。洪向德老师自学葫芦丝演奏,开设的选项课程深受学生追捧。此外,体育组开设有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个项目,供学生尽情选择。
事实上,无论是分层教学,还是选项教学,都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实现教学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让学生个性多元成才。
在开足、开齐、开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并让特色课程帮助孩子们享受最接近本真的教育?
善于行动的七中人开发出拓展型课程,主要包括选修课程、海量阅读、社团活动等,着眼于满足学生不同方向与不同层次的兴趣爱好发展需求。
最近,李芳老师的《烹饪与美学》选修课火了。糖醋排骨、冰皮月饼、黑椒鸡排、水果沙拉……师生共同完成一道道美食。李芳老师说:“希望能够通过烹饪这个看似简单的活动,会学习、懂生活、明事理,还要让学生懂得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
而同样深受大家喜欢的还有赵军红老师的《经典诵读》,孩子们在课堂上不仅仅开拓了视野,浓厚了文化素养,还提升了普通话、表达能力等素质。赵老师精选了60篇文章,通过速读、诵读、欣赏多种方式来让学生提高自我。
东川植物社虽成立不久,却格外吸睛。孩子们不仅为学校花草树木制作了二维码、手绘地图,还充当起讲解员,为大家讲解校园的植物。一次,学生们发现工人对植物的看管方式不对,还当起了培训小老师,讲解专业知识,获得称赞。
更多孩子在这里得到成长。樊成亮就是一个典型,变得越来越自信,活跃。不久前他参与组织的“社团联合展演”活动获得巨大反响,600多张门票供不应求,不仅节目组织到位,而且他们将门票义卖,购买书籍捐给了奉节的一所山村学校,将七中学子的爱心传递。
据了解,目前重庆七中共有东川植物社、东川功夫社、东川吉他社、东川动漫社十余个学生社团。学校社团负责人刘欣老师说:“尽管社团活动有限,但孩子们却抓住每一个机会展现才华、自主成长,他们从中收获到更多更为珍贵的东西,例如责任、奉献、爱心等。”
此外,学校还建有合唱团、管乐队、舞蹈队、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定期举办体育艺术科技节,多措并举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亚洲赛场上,重庆七中刘俊杰、杨林举两名足球健儿作为重庆市首批入选中学生“国家队”的球员,与队友们奋力迎战第44届亚洲中学生足球锦标赛,最终夺得亚军,为国争光。
重庆七中绿茵场上,2016年全国校园阳光体育足球班级联赛城市赛(重庆站)决赛竞争激烈,七中学生奋勇拼搏,一举夺得初中组和高中组两个冠军,成绩荣耀全场。
“教育,应该让不同禀赋的学生得到最大程度的成长。”近年来,学校以课程为载体,开设了包括足球专业课程、科技课程、美术专业课程等专长型课程。
足球作为重庆七中的一个响亮招牌,近年来,学校充分发挥足球优势,既重普及又做好精英培养。
学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从初一到高三每学期安排足球课程不少于5节,同时辅以校园足球比赛、足球征文演讲比赛等做好普及。此外,学校还招收足球特长学生,成立了初一到高三的6支校级球队,实行小班化管理,探索“学、训、吃、住、赛、奖”的足球培养模式。
校园足球课程的开发与普及使学校特色更显,质量更优。近年来学校为各级足球专业队、俱乐部足球队输送了200多名优秀足球人才,其中先后向国家青年队输送了米东洪、张达明、徐光福等队员。近10年先后向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等院校输送了百余名优秀的高水平足球特长学生。
“我们依托市教委‘雏鹰计划’,大力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学校课程处副主任曹频说,作为重庆市“雏鹰计划”15个基地校之一,学校借助地利优势,邀请重庆大学学科专家来校指导,提高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学校科技活动发展迅猛,获得区级以上奖励30余次,其中,获得2014WRO世界奥林匹克机器人大赛重庆赛区冠军、2014年FTC工程挑战赛中国赛区一等奖,学生何艾伦获得科技创新区长奖。
不仅仅是这些,伴随着美术、音乐专业等课程的日益丰富,学校课程不仅更具多样性和适切性,也让更多有梦想有特长的孩子搭上了这列“成长专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