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常态概念的哲学价值和实践意义(2) |
|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1/21 0:52:17 | 【字体:小 大】 |
安祖赛弗的数据适应新常态需要强化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最重要、最常见的思维方式。在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的进程中,矛盾的复杂性甚至尖锐性的特点在有些时候将会比以往更加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形而上学和简单思维都是十分有害的。我们适逢一个辩证思维大放异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辩证法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是迫切的现实。比如:GDP要注重,但不能唯此“论英雄”;权力要履行,但必须“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所为”,还要“有所不为”;定位于发展中国家,还要担当大国责任等等,都表明不具有熟练的辩证思维方式,是不能适应新常态要求的。同时,法治思维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在适应新常态的过程中,辩证思维和法治思维是相互统一的,它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层面、两种不同的角度,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支撑新常态局面的两大重要思维方式。
适应新常态需要科学务实的作为。事物价值的大小,往往与其难易程度有关。方案出台不易,抓落实会更难。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新常态下的深化改革与以往的改革在内容上和方式上都有很大不同。30多年前的改革是以“允许改革犯错误,不许不改革”的解放思想发轫的。新常态下的改革,则特别强调法治、科学和规律。这就对当下的“作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的要点,不再是以往简单粗放的敢想敢干,而是新常态下正确地想、正确地干。今天的想必须以科学性和规律性为基础,今天的干必须以法治和规范为条件。在新常态下,我们对“作为”的评价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既要克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不作为”,又要克服违犯法治、科学、规律的“乱作为”;既不能因循守旧,也不能人为折腾。严格按照法治、科学、规律办事,实现有序和持续地发展,是适应新常态的基本要求。
|
|
 栏目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