嚞凤湖一提到学习科学文化,大部分人脑袋中浮现出的场景大概是“头悬梁、锥刺股”,在社会公认的准则中,学习一定是一件苦差。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对科学“无兴趣”弊端,以及“学会”的不易、畏难情绪的蔓延……让科普工作在中国极难收效。
在全国倡导“互联网+”转型的今天,中国科协敏锐洞察到这一时代风口,以“科普中国”携手互联网巨头百度,以百度百科“科学百科”的上线为契机,开启了智慧科普战略计划,将中国科普事业带入到新的高度。
其中,百度百科“科学百科”专题中的科学词条,全部由中国科协下属14个学会专家编辑审核,几乎聚集了全国各学科领域最顶尖专家学者,近2万个科学词条的容量,打造出当前最权威的科学知识平台,对中国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在传统科普工作方式中,通常是通过投入大量人力资源以及媒介资源,从高到低采用“传帮带”的方式渗透,其在传播原理上具有单向、高压的特征,投入大但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传统科普工作名为公益,却有着鲜明的“灌输式”特征,这对于因为受教育程度不同而处于不同“科学阶级”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而互联网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表明“世界是平的”,人们在互联网上抛却了现实生活中地域、身份、性别、年龄等阻碍,一切信息的交流自然发生,知识也会润物细无声的在网友间传递。早前在一场有关在线教育的业界论坛上,曾有人提过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有了互联网,我们还要在线教育做什么?
的确,人们在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的本身,即是教育过程的发生,信息在互联网上的频繁流动,即是科普的原始形态。在互联网上,人们不是“学习”知识,而是跟随本能、跟随场景的触发“感知”知识。人们使用百度百科,是由于需求的带动,是一个交互的过程,现实科普工作中的“科学阶级”鸿沟,在互联网世界里得以弥补。科学百科将科普中最顽固难化的“沟通障碍”最小化,让科普自然发生。
在科学知识的互联网传播中,在科学百科出现之前仍有两个障碍待解:一个是对于专业知识的平民化处理,再一个是对科学知识的权威释义。前者如果处理不好,则会出现误导大众贻祸后人的事件,而后者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曲高和寡”的现象。而通过与中国科协合作、14个学会专家集聚智慧,百度百科“科学百科”让这两个问题得以完美解决。
为了让网友能够更好的理解百科词条中的科学知识,科学百科中不仅有文字释义,更有丰富的图片内容增强可看性、科普视频让知识更立体呈现。而在保证词条内容权威性方面,百度百科集聚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各领域顶尖专家,投入到词条内容的编纂上面,词条右侧会列明贡献内容的专家学者姓名以及协助编辑的协会等,此外还有百度百科专业编辑协调把关,让内容能够经得起考验。
科学百科这一权威科普内容平台,并不像传统科普工作那样容易“高高在上”,在百度百科这一互联网平台的连接之下,将打造出一条连接人和专家、人和知识、人与人之间的最短路径,将知识降维传播、让科学高效直达。
英国教育学家苏加特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偏远山区放置一台可联网的电脑,仅靠孩子们摸索、讨论、搜索,几个月之后大家便会自主掌握远超同龄人的知识信息。而百度百科“科学百科”的建成,也为中国数亿网友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百度百科科学百科如同为大家打开一扇科学世界的大门,可以任意穿梭。
重要的是,这不仅是一次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的经历,正如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芝诺所说:“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的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当人们的科学素养提升之时,对知识的好奇和渴求便会越强烈,在不断提升的科普需求带动下,将会借百度百科科学百科形成垂直圈群。未来有望在百度百科开辟中国最大的科普社区,同时加入智能语音问答功能,以高频互动最大化发挥专家的资源价值。
用户高频互动,联网将最终变成“联脑”,不仅提升中国科普工作的成效,对中国科技文明发展的推动力也会日渐惊人。以开源社区的形式,将众人智慧聚于一个平台而又让亿万网友受益,形成一条极具生机与活力的生态闭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