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华包二奶去年盘点了一次2020年的十大科技突破,今年再盘点一次,全是个人观点,如果有不同意见就是你说得对。
2020年,美国佛蒙特大学和塔弗茨大学团队在专业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称,他们采用青蛙表皮细胞和心脏细胞重组出全球首个用细胞做成的活体机器人,命名为「Xenobot」。
到了2021年,它已经升级到「Xenobot3.0」。目前可以自行出去寻找细胞,并建立自己的“副本”,就这样周而复始,不断自我复制、自我繁殖。
未来可能需要扩展生命的定义了。「Xenobot3.0」未来或可为外伤、先天缺陷、癌症、衰老等提供更直接、更个性化的药物治疗。
2021年4月份,上海交通大学缪子物理团队参与的美国费米实验室缪子反常磁矩实验(Muon g-2),实验结果以前所未有的测量精度揭示缪子行为异常,为新物理的的存在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预示着世界上可能存在新的未知粒子或作用力。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宣称,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取得新突破,成功实现可重复的1.2亿摄氏度101秒和1.6亿摄氏度20秒等离子体运行。
可控核聚变是未来最有可能解决能源危机的方式,而这次的突破,意味着核聚变能源应用又更进了一大步。
2021年10月20日,美国纽约大学格尼健康医疗中心的外科医生,今年成功将基因编辑后的猪肾移植到人体,且未出现移植排斥反应,
接受手术的患者是一名脑死亡病人,且患有肾功能障碍。医生将这颗猪肾植入到患者身体后,在观察了54个小时。患者的尿液和肌酐水平,正常且与人类肾脏移植手术中的水平相当,而且未见身体的排异反应。
2021年9月23日,中国科学院宣布重磅成果:中科院提出了一种颠覆性的淀粉制备方法,不依赖植物光合作用,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成功生产出淀粉。
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从头到尾的全合成,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
按照目前的参数推算,理论上1立方米大小的生物反应器年产淀粉量相当于5亩玉米种植的平均年产淀粉量。
2021年10月30日,中国农科院宣布,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
这一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加上人工合成淀粉,以后农业可能会完全变成一种全新的模式。
2021年5月美国《Science》杂志发布量子力学重磅突破:芬兰阿尔托大学等机构在8毫开尔文的温度下,让两个铝鼓膜进入长时间、相对稳定的纠缠态,实现了对不确定性原理的“规避”,而这正是量子力学的基本定律之一。
这个实验以确凿的证据证明了宏观物体也可以实现量子纠缠,这将在未来极大地推动、量子网络、暗物质与引力波探测相关技术研发。
第八,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日,由中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成功下线,这是世界第一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的高速磁浮交通系统。
要知道民航的时速通常也就是800公里每小时到1000公里每小时,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被称为“贴地飞行”,毫不为过。
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此次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成为了继前苏联和美国后,第三个成功登陆火星的国家。
2021年6月2日电 (记者张梦然)据每日科学网站1日消息,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尼尔斯·玻尔研究所科学家利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揭示了宇宙大爆炸第一个0.000001秒内发生的新细节。
科学家在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的物质,认为它是在大爆炸第一个微秒内存在的唯一物质
这种等离子体不但是宇宙有史以来的“第一种物质”,其相关细节还为我们今天所知的宇宙演变提供了一块重要“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