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旺上不去卢跃华自1985年开始从教,当正职校长也已8年的时间。他出生于农民家庭,质朴的特点伴随着他的工作,在总结自己的办学理念时,也没有过多使用修饰词语。
他把自己的办学理念总结为“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长”,不断寻找最小的切入点,用来引领学校各方面的工作。
有了办学理念,重头戏在于推行到教育教学中去,渗透到每个教职工的思想中,也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这一理念对习惯的养成和行为的指导作用。卢跃华觉得,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做事,这就是生命成长的主要部分。
从2010年开始,26中就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学生社团,目前已有14个,剪纸、啦啦操、篮球、英语等活动占据了学生们的课余时间,有的社团还是学生们自发组织的。
经过4年的发展,卢跃华逐渐感受到社团活动给孩子们带来的变化,原来成绩不好的同学,因为兴趣和特长得到了班上其他同学的注目,原来对学习提不起来兴趣的孩子,在课堂上也开始踊跃发言了。在参加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生命成长的厚度和宽度。
卢跃华当正校长之前,他的老领导对他给予了重任,那时,卢跃华在学校当着年级组长、办公室主任,还兼任班主任,带了两个班的语文课。现在回想,那时候累点,但很充实,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干活的过程中,也享受了成功的喜悦。
办好学校,没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是一定不行的,26中早在2007年,就在洛阳市率先成立了教师发展学校,每年都请外面的专家给教师们作报告,报告的内容不仅有业务培训,还涉及师德、养生等方方面面,不仅关注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也关注他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在26中,老师们有自己的社团,社团活动包含西点制作、水席制作、瑜伽、毽球、健美操等。学校的各类文艺演出,卢跃华鼓励老师们也参与,目的就是让老师们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集体的力量和创意是无穷的,让卢跃华骄傲的是,26中的老师参加洛阳市的优质课大赛,17个人抱回了16个一等奖。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出参加比赛的每一个老师都不是孤军奋战,身后有整个教研组的帮助,组里的所有老师一起上阵,帮着参赛老师一点点把课“捏”到最好的形态。
提到创新,绕不开26中开展的一些活动。每个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接受礼仪教育,26中专门编了一本礼仪教材,把学生应该养成的行为习惯、卫生习惯、待人处事方式纳入其中,每周至少用一节课来进行礼仪教育。此外,学校还致力于培养“五星级美德少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星路历程本”,分为“学习星”、“纪律星”等标准,每月一总结,标在“星路历程本”上,对学生的成长进行过程化管理。
钢笔字也是26中常抓不懈的课程,老师和学生共同练习,每学期还有钢笔字比赛,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沉稳品格养成的过程。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中,“胸怀坦荡、正直友善、实干创新、追求卓越”的26中精神顺势而成,并且在文化建设中起到了引领的重要作用。
如果说社团活动、礼仪教育、钢笔字练习都是辅助动作,那么课堂改革就是学校增强自身“体质”的主要动作。在搞课堂改革之初,学校要求每个老师拿出一节课,由教研组进行评课,各教研组选出最有代表性的、能在其他学科推广的课程,再进行评选。
评到一节名为“美读之中见美度”的语文课时,学校的评委们眼前一亮,课上讲的是诗歌,老师引入的角度很独特,但唯一遗憾的是没有链接深度。课后,卢跃华召集老师们讨论,应该怎样链接、怎样深入,最终总结出“三度课堂”这种课堂模式。
“三度课堂”即角度美、广度美、深度美,要求每个老师备每节课时,都要从三个维度考虑,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中,尽可能地加大信息量,提供更多的知识,尽可能地挖掘深度,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能获得不同深度的思考。“美”的标准根据课堂效果判断,易于被学生接受的就是达标的。
社团活动、礼仪教育、三度课堂,都是“以人为本,关注生命成长”的具体体现。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如何接近这个本质?卢跃华对自己和老师们的要求就是用真心做真教育。
卢跃华说,判断真教育有三个标准:必须是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必须是致力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教育。
真教育首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德不配位,一事无成,习惯好了,受用终生。好习惯包含了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比如举手投足的礼仪规范、尊老爱幼的品行、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与人相处的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等等,只把分数看做衡量教育唯一标准的,不是在做线年教育工作,卢跃华觉得,教育是一个漫长而优雅的过程,他离教育家型校长也还有漫长的路程要走。现在他最大的困难是,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在落实的过程中依然有很多牵绊,还需要不断寻找小切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