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与何炅微博互动大玩同年囧照古堰画乡,地方很小,名气却很大,尤其是对于摄影人,绝对是必打卡之地。其实,古堰和画乡是两个地方,画乡在瓯江南岸的大港头镇,古堰在瓯江北岸的堰头村。堰头村,是一个只有207户人家,712人的小村子,总面积也不过5.37平方公里。因其位于具有1500年历史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通济堰的首部,故名堰头村。
我们于下午时分抵达画乡,入住民宿后,稍事休憩便往景区走去。来画乡,最大的动机是拍夕阳下的瓯江帆影。但这一次老天爷没有眷顾我们,整个下午都没有阳光,天色灰暗。
来到江边,发现水位也下降得厉害,整个江面变得很窄,全没有了昔日那种浩淼的气势。纵览江面,竟也没有一艘帆船在行驶,只有零星的几艘停泊在岸边。我所需要的在此刻都得不到满足,心里有些怅然。
一个人沿着江畔的小路禹禹而行,路上也没碰到几个游客。我的脑海里总是掠过一幅幅瓯江帆影的画面,斜阳下,片片白帆在江面上徐徐游走,阳光照在白帆上,倒映在碧波之上……但这些画面似乎离我越来越远。我一直往前走,踩着脚下的鹅卵石,找寻着我的梦。但是,走到暮色渐渐降临,所有的梦想还是被现实所击碎。我只好折返,走进那条文艺气息浓厚的古街。
古街不长,10来分钟便可走完。但每一家店铺都很考究,很有品味。也许是游客稀少,也许是它本来就是这样,这里没有吆喝,没有嘈杂,店家守着自己的生意,不会刻意去逢迎哪一个游人。
同是古街,这里与一般古街又有所不同,它处处散发出一股清新的文艺气息,艺术中心、艺术学校及颇具创意的街头绘画雕塑,比比皆是,著名的“巴比松画派”和“在水一方写生创作基地”就在此地。称之为“画乡”乃实至名归。可惜,天色向晚,没有太多的时间一一游览。
走到古街尽头,来到入口处的双荫亭,在此歇脚休憩。华灯初上,柔和的灯光照着古旧的鹅卵石路,古街变得温馨而宁静,在亭中久坐而不觉乏味孤寂。江面上吹来清爽的晚风,吹动着头顶的树叶,沙沙作响,吹散了一天的暑气。远眺江面上,有渔火点点,在夜色中闪闪烁烁。一刹那间,觉得此行也值了。没有夕阳,没有帆影,却还是收获了另一份满足。
翌日清晨,因为太早了,没有选择坐渡船去古堰,而是自驾前往。迎着晨风而去,十多分钟的车程就进入古堰景区了。
我们首先看到的就是具有1500多年的水利工程——通济堰。一条大坝把江水拦腰截住,然后引水入村。我们便沿着引水渠从村头开始游览。
水渠两岸,绿树婆娑,古樟林立,那盎然的绿意,使你感到无比的清爽,你似乎是走进了绿野仙踪,似乎是走进了爱丽丝梦境。
沿路走不远就有一个古埠头,数个埠头相连。沿埠头石阶走下去,便可亲近水。从江上引进的水非常清澈,能看见水中的游鱼和水草。一艘竹筏就停靠在岸边,江水轻轻地从它身边流过。也许停靠得太久了,竹筏上已长出青苔。
站在埠头上,看着眼前的流水、竹筏和如同伸出双臂的古樟木,似乎是在读着一首隽永的小诗。沿路每走不远就有一棵高大古朴的大樟树,昂首站立在水边,造型各异,独立成景。其中有一棵特别引人注目,它数度遭受雷击着火焚烧,却依旧岿然不动地屹立在那里,人称“舍利树”。
路的左侧是民居,大多被改造为民宿,也有一些古迹被保存了下来,其中的贞节牌坊和文昌阁就很有历史价值。那高高矗立的“节孝流芳”,依然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几百年过去了,它似乎还在诉说着那久远的故事,那故事在今天看来又是如此的悲怆和新奇。
沿路每走不远就有一座古桥,桥长不足十米,站在桥上观碧水,观古樟,观古村落,你就成了另一道风景。最美的古桥就是石函,它是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桥,俗称“三洞桥”始建于北宋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其奇特之处在于,引入之江水从下层流过,山里下来的溪水从上层流过,彼此隔开,上下互不干扰,减少泥沙淤积,使渠水畅流。桥侧有古老的文昌阁,古朴典雅,与立交桥相映成趣。
两股清流在此交汇,数株参天古樟在此扎根,舒展着柔美的身姿,数座小桥在此相连。古堰的美,在这里达到了极致。溪上有来自山间的清流,淙淙流水一直汇入瓯江,可惜的是我们没能看见那股清流,这里两个多月没下雨,山里的泉水都枯渴了。幸好有人工喷雾弥补了这一不足,在一片缥缈的雾气中,溪面被遮盖住了,雾气在溪面上慢慢升腾,两岸的房舍、树木、远处的山峦,顿时变得朦胧起来,你徜徉在桥面上,忽左忽右,左右两岸,都有道不尽的美妙。你感觉自己如同走入仙境一般,你似乎要被飘举了起来。古树,古桥,古阁,古风古韵,在这里完全融合了起来。
“闲心对绿水,清净两无尘”。改动白居易诗中的一个字,就是对古堰画乡的真实写照。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间来古堰画乡吧,好好感受它的美,感受生活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