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144芯光缆交接箱1917年,杜尚把小便池搬进展厅,颠覆了大众对于“什么是艺术”的认知,顺便也砸开了当代艺术的大门。
现在,当代艺术已经发展了100多年,但很多人还是表示“完全看不懂”。所以今天,我们就结合《隋建国教雕塑》课程中的内容,聊聊当代艺术不同流派的代表作品。看完这些,你就能明白,为什么“这也是艺术”了。
乍一看,这个作品特别像超市的货架,上面放着32瓶不同口味的金宝汤罐头。为什么要画这种日常的商品,而且还重复这么多次呢?
因为波普艺术就是一种讽刺,讽刺工业化生产和消费主义。常见的消费品和重复的图像就是在突出“大规模生产”的概念。我们看到这幅作品时感受到的无聊和空虚,不正好就是商业社会给人的感觉吗?
极少主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隋建国教雕塑》课程中指出,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的现场感觉引入了艺术。也就是说,观众的感受是作品的组成部分。
比如唐纳德·贾德的作品《无题》,就使用了铝和有机玻璃这种工业生产的无机材料,把艺术家的主观感受降到最低,不给观者联想的余地,从而更注意作品本身。
极少主义确认了观众的重要性,所以继续推动艺术发展,就要考虑人的问题。所以后来就产生了观念艺术——强调艺术家的思想本身就是艺术。
比如这幅作品上有三个要素:一把椅子的照片、一把真实的椅子和椅子的文字定义。它表达的观念就是:“椅子是什么?”“我们如何表现椅子?”至于作品中的椅子,是不是艺术家本人亲自创作的,一点也不重要。
隋建国老师在雕塑课中强调,西方艺术一种非常重要的发展逻辑,就是以否定的方式来继承。
后极少主义就是对极少主义的否定。所以它使用柔软、有机的材料,强调作品在展览过程中的变化。布鲁斯·瑙曼的这件霓虹灯元素的作品,很像酒吧里常见的广告牌,形式和内容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它会引起人们对标志牌虚假性的关注。
行为艺术是一种以身体为媒介的艺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就是谢德庆的五个《一年》。
1978-1979 (笼子):谢德庆把自己关在一个十来平米的笼子里,不交谈,阅读,写作,听收音机,也不看电视。
1980–1981 (打卡) :谢德庆每小时打一次卡,一天打24次,持续一年。
1981–1982 (室外):谢德庆居于室外一年,其间不进入任何带顶地方。
1983–1984 (绳子):谢德庆和艺术家琳达·莫塔诺在腰间用一条2米多长的绳子绑在一起,却相互不接触一年。
1985–1986 (不做艺术):谢德庆不谈,不看,不读艺术,也不进入画廊或博物馆,只是生活一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时间组成的,我们如何对待时间,就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
这件作品的步道宽4.5米、长457米,是用6650吨黑色玄武岩和泥土堆成的。它以几何形嵌入自然,是一种对自然的征服,同时也是一种反商业——它无法被搬走,想看全貌只能坐飞机在高空看。
这是一个非常突兀的作品——维纳斯本来象征着永恒的美,现在却埋在一堆破布之中。这件作品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原来我们曾经珍视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被遗忘。
这就是贫困艺术,不是展示穷人的生活,而是利用生活中废旧的素材,讨论生活与艺术的关系。让大家明白艺术其实并不高于生活,它就是生活本身。
艺术家关根伸夫在地面挖了一个直径两米多的桶形的洞,然后把里边的泥土挖出来,在旁边又堆成了一个立柱。泥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东西,但关根伸夫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看到了大地的呼吸,表情和语言。他并没有“创造”什么,只是移动了土,但这个行为却让大地升华了。
在这个作品中,立柱和虚空是同时并存,同样重要的。每个看到作品的观众,都会重新思考土地的价值,人与土地的关系。
徐冰将汉字拆分、重新整合,创作出了四千多个“伪汉字”。这些文字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却会让人们重新思考文字的“含义”之外的东西,甚至对现有的知识体系产生怀疑。这就是装置艺术的重点:“场地+材料+情感”。
新媒体艺术使用的是电子媒介,代表作是白南准的系列作品《电视佛》,他采用实时录影的方式,把佛像的影像投射在电视屏幕中。佛陀是沉思的象征,而电视与摄像机的对面则象征了现代技术。就像我们现在对手机上瘾一样,当时的西方世界正是对电视重度上瘾的时期。
这件作品其实就是在质疑:当电子产品泛滥时,我们还能保持内心的独立思考吗?如果说之前的艺术是给出一个答案,那当代艺术就是提出了一个问题。答案并不固定,需要我们每个人自己去寻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