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成娶妻在第13届上海双年展展场,《浮萍定海:去中心化的关怀社会长什么样》》(下称“《浮萍定海》”)剧场游戏工作坊的空间并不引人瞩目。
自今年2月起,《浮萍定海》经历过多次内测和讨论,最终呈现在展场的是一个融合了空间装置、剧场游戏和研究探讨的项目,剧场游戏工作坊是该项目的核心部分,参与人员将基于所抽取的人物角色卡后自由填补人物故事,根据游戏规则共同预演一个关怀家所设想的未来世界,并进行反思讨论。
游戏有非常多的功能:放松身心、快乐求知、表达自我、打破边界、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在现实世界中,站在前台发声的通常是掌权者,但在游戏世界中,每一个参与者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出自己的故事,甚至体验另一种人生。
35岁的酷玛在上海做建筑工人。偌大的城市,美轮美奂的展厅,一砖一瓦都有着她的血汗。可散伙后独自回到出租屋,她却十分怅然:这一切和自己有关吗,还是虚幻的错觉?她有些心灰意冷,想着存够钱就回老家,和自己的同性伴侣定居。
直到工友小P的出现,带给她人生新动力。两人有着相似的热心肠,共同的梦想更让她们越走越近——通过社区集资,建造基础设施,造福所有居民。原本酷玛总想着,这样的事,理应由社区内“更有名望”的人来做。但最终,她们用共同积累的“互助币”,亲手实现了这个愿望,更直接推动了同性婚姻合法化、国家成立心理健康日这样的“大事件”……
玩家手中的身份卡,涵盖了个人身心健康的多个维度。玩家可以在生涯咨询处、关系咨询处和社区市集自由活动。素素An 图
这是4月17日在上海双年展上发生的故事。20年的跨度,浓缩在4个小时的剧场游戏中,阶层和身份的壁垒,逐渐被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所消解。十个玩家构成一个微缩社会,他们的选择与讲述,或多或少也映射出自己现实的人生境遇和困惑。
有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囤钱保命”,提出个人券与互助币兑换的方案;有的人勉力维持身份卡上各个维度数值(个人可支配时间、个人健康、关系健康、稳定度、安全网)的均衡,在“自杀”和生涯转换中徘徊良久;有的人则更在意关系的亲密和多元程度,不断编织着自己精彩的“副本人生”。
游戏并没有胜负,也无所谓玩得好坏,它的“后劲”恰恰体现在集体复盘的过程中,各自对人生况味的咀嚼。比如,在过往的游戏内测中,时常会看到扮演底层劳工的玩家形成更紧密的互助,反而优势阶层和族群更趋于个体化的竞争,难以表达自身的困境和情感需要。这同样也呼应了现实,亦部分解释了玩家招募中常出现的性别比失衡。
“浮萍定海”剧场游戏,脱胎于“关怀家互助网络”(ReUnion Network)系统。互助币的独特福利设计,旨在超越金钱交易的商品社会的局限,成为将非亲缘关系稳定下来的媒介,激发一个“关系中心”的互助社会。游戏机制的设计,尤其关心照护劳动在社会中的价值,希望寻找替代性的承认方式。
时间在这里是至为重要的维度。于是我们看到:美发师巴卫自学法律技能,只因对十年前酷玛和小P被包工头欠薪的遭遇念念不忘,最终帮她们成功维权;酷玛也反过来捐助受害锒铛入狱的企业家Christina,建立起跨阶层的情谊;而在开局就性命垂危的医生惠华,遇到两位好友见死不救,却选择原谅,共同努力弥合关系,成为真正的人生赢家。
身处一个关系中心的社会,我们是否就不会再感到孤独?答案并不一定。“关怀家”系统并不承诺完美匹配的关系,相反,如何应对关系中的风险和伤痛,是每一个人的生命课题,某种程度上也是成就一段关系的试金石。它所提供的,是一个兜底的安全网,由好友们共同关照和分担。
正如现场观察员(游戏角色是关怀家日报记者)偲瑞对“浮萍定海”的理解,“个体在广阔的社会中如同浮萍一般飘荡,人生充满了未知与变数,是关系和相互帮助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建立稳定的关系网络,才有相互依托的可能,于动荡中找到一点安定。”
(作者竹子系“浮萍定海”剧场游戏工作坊的开幕演员、衍生档案项目《浮萍定海》小报的主编之一)
游戏中,玩家要分别扮演李智慧的爸爸、妈妈、弟弟、异性朋友和同性朋友,每个角色都负责守护李智慧的某种人格属性。他们要帮助李智慧在重男轻女、逼婚、性骚扰场景中做出选择,目标就是让李智慧能够顺利活下去。有评论说是桌游版的《82年生的金智英》。
三个猩猩合作完成建筑的搭建,一个猩猩不会说话但看得懂图纸,一个猩猩看不见东西负责搭建,还有一个猩猩负责传递信息。可能是一个真正能让人体会到残疾人不易的游戏。
如果你是各类鸟类观察手册的爱好者,相信这款游戏也能激发你的好奇心。170余张卡牌不仅是游戏的道具也是鸟类知识集合。另外,在一个传统上由男性主导的行业里,《展翅翱翔》是极少数由全女性创意团队完成的游戏。
一款探讨生死与记忆的步行模拟游戏,玩家会扮演一名未来的遗忘工程师,潜入艺术家大脑中的深层记忆空间,找到并清除其中残留的创伤记忆。游戏的过程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展览。
国内首部“浸入式+互动式”双体验戏剧,在剧中能接触到大量关于金融世界的理财概念,完成对自己情商、智商和财商的重重考验,每一个观众的决定,都会直接影响剧情结果。
展览由12位在北京和14位在瑞典的身心障碍人士的照片和故事组成。通过不同性别、年龄、障别的个体故事,体现残障群体的多元:我们各自的生活可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的梦想和希望是共同的。配合展览主题,展览期间每个周末还将举办活动。展览空间对轮椅使用者友好,并设置了语音讲解等无障碍设施,方便不同障别的朋友观展。
扉美术馆决定将2021年美术馆空间的策划权让渡给员工,让他们可以真正地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热情和创造力。最新展览项目将由扉美术馆策展助理彭雪莹策划,主题为《跟住去边度》,由两个部分组成:“去你的美术馆”和“这就是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