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赛达斯刷新点孩子在刚出生之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但是随着他们的成长,应该逐渐形成独立意识,对父母的依赖性也应该渐渐减弱。
当然这种依赖感是相对的,在孩子对父母有较强的依赖感时,其实父母也在无形之中依赖着孩子,所以孩子渐渐独立之后,父母也要学会适当的方式,这样才是正确的亲子关系。
只是道理说起来容易,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够做到,有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太黏着自己,但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他们放不下孩子。
李女士有一个三岁大的孩子,今年刚刚上幼儿园小班,在我们大部分人看来,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家长会轻松很多,自然内心是有些小喜悦的。
但是李女士却不一样,她曾经甚至想过让孩子晚一年入园,因为担心孩子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环境,担心孩子吃不好睡不好,或者是被其他孩子欺负。
所以每当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李女士就会感到非常的焦虑,虽然每天孩子都开开心心的回家,但是李女士却依然会跟在孩子后面问东问西。
隔一段时间就会帮孩子称一称体重,真的不知道怎样才能表达对孩子的关心,不知道怎样才能让自己放心。
很显然,李女士对孩子已经过度依赖,这种关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共生,是一种并不健康的亲子关系。
共生关系是指不同个体之间形成的互利寄生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共生关系就是个体关系界限的模糊。
对应在亲子关系中,父母或是孩子对对方表现出的过度依恋,离不开对方等都是共生的体现。
像李女士这样对孩子过度依赖的情况其实相对是比较少的,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孩子对父母过于依赖。
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对父母特别是妈妈的依赖感是非常强的,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关系,特别是母乳喂养的宝宝,更是恨不得时时刻刻都能够和妈妈在一起。
这种依赖关系其实是正常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反应,也是他们的一种心理需求。
孩子在6个月之后,他们对父母的依赖感会逐渐减少,如果孩子能够在三岁之前形成独立意识,那么他们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是朝着健康方面向去发展的。
但是如果孩子在三岁之后依然很强烈的依赖父母,依然有着明显的共生关系,那么这种共生关系就是病态的,自然会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在《四大名助》的现场,曾经拿来过一位女生,她有一个非常爱她的爸爸,但是这份过度的爱却让她感到非常压抑。
因为她的一举一动都在爸爸的监控之中,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爸爸怕他受到伤害。
可是这等于无形之中剥夺的孩子的成长空间,特别是在孩子越来越大之后,他们的内心压抑感会越来越强,完全没有表达的机会。
这类人群习惯于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在情感关系中,也就是说他们对别人会有很强的依赖感,和寄生其实是一样的。
相对于爸爸来说,妈妈更容易对孩子有依赖性,我们都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他们可以无偿的为孩子奉献一切。
只是这份爱对孩子而言其实是一种负担,因为这会让孩子失去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
同时在父母为孩子付出的过程中,他们渐渐会失去自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的成功当成自己最大的追求。
在病态共生关系中,父母对孩子的把控过于严格,他们完全限制了孩子的自由,而是习惯性的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去控制孩子的一切。
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孩子很难懂得如何正确的和他人相处,因为他们的性格或者自私。
当孩子不愿意接触新事物,不愿意融入新环境时,他们不仅能够接触到的朋友越来越少,而且所获得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
因为他们过于看重他人的看法,过于患得患失,所以很难在人生的道路上有所进步,或者是他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成长,才能够真正体会到什么才是成功的滋味。
当孩子在6个月之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界限就应该渐渐明确,也就是要形成边界意识。
但很显然,大部分的父母都没有做到,哪怕孩子在三岁甚至更大的时候,他们也总是想要越界插手孩子的事情,从而导致孩子消极依赖。
当然也会有很多孩子开始反抗,因为他们不希望父母越界,希望能够有自己的空间。
如果父母无法做到,那么彼此间的矛盾就会发生,正如海灵格所说:家庭成员的关系错位是所有家庭冲突的根源所在。
父母和孩子都会有情绪,父母要让孩子知道情绪的出现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情绪是可以被接受的。
但同样也要告诉孩子他们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以及这些情绪也会带来哪些后果,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只有当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尊重时,他们才能够接受父母的意见,才愿意去主动的思考。
这会让孩子能够正确的审视自己的行为,同时对亲子关系的形成也会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父母如果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那么必然导致他们失去自我,这不仅会让父母放弃他们自身的追求,同时也会让孩子感到非常压抑,他们不敢去释放自己。
只有学会释放自己的情绪,父母才不会对孩子过度的关注,从而和孩子之间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孩子一起进步,一起成长,成为真正值得孩子依赖的榜样。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