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来了enzo家庭在东西方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谚语说“家和万事兴”。宋代大儒朱熹把“修齐治平”作为达到“至善”——这一人生终极目标的途径,其中齐家排在了第二位。
因为人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完成社会化、与他人和谐相处是我们一生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家庭就是社会的缩影,是我们最初的起点,也是我们最后的归属。一方面,我们被家庭塑造,另一方我们又在塑造家庭。我们既是被动的,又是主动的,我们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家庭和自己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组建什么样的家庭和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中国目前正在处于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从建设和谐家庭入手。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对30多个家庭中进行了持续的研究。这些家庭包含了从最不幸的到最幸福的不同样本。我们发现,当家庭收入达到一定基数之后,决定家庭幸福程度的不再是金钱,而是家庭关系的质量,这与积极心理学对于人们幸福感的研究结论一致。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一书中曾经写道:“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为了更好地发现问题,我们把这些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在这种关系中,家长把个人的权力或权威带入的亲子关系,剥夺了孩子思考和决策的自由,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空间,甚至有的家长自觉或不自觉地替孩子安排好了一切。
一. 科技日新月异,知识和经验在加速老化,适用于家长的不一定适用于孩子。
二. 家长的能力、资源和关系都有一定的边界,超出了这个边界,家长便无能为力。
四.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他们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控制型关系发展到了极端就变成了一种囚禁关系,这种关系中往往包含着强烈的恋子情节。
在这种关系中,家长甚至要要完全监事和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孩子不能有任何隐私和秘密,孩子的任何自主行为都会让家长感到不安。
这种类型的家长,本身往往深陷婚姻或家庭的不幸,急需要倾诉、依靠和发泄的对象。家长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生活压力、情感危机和成长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他们忽略了成人世界和孩子世界的边界,孩子的成长需求和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孩子幼小的心灵承担了过多的负担,使孩子的心智和情感都无法正常发展,难以建立起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这种家长是不幸的弱者,他们的行为本质上是自私的。
削弱型关系发展到了极端就变成了一种寄生关系,这种关系下中的家长已经完全放弃了自我,需要在孩子身上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合作型关系的最佳实践是共生关系。这种关系中,家长即是孩子的导师,又能够向孩子学习。
家长以平等的姿态看待孩子,并能从孩子的视角和需求出发,为孩子提供各个时期所需的支持、引导和成长环境,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孩子充分信任家长,愿意分享自己的秘密,在遇到困难时会及时寻求家长的支持和鼓励,孩子与家长相处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在这种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具有较高的情商,能够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容易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学业、事业和婚姻也更为成功。
首席幸福力导师王薇华博士在新作《她幸福》(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一书中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经验和心得,她把积极心理学和中国传统价值相结合,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共生关系,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合作型关系是一种健康的亲子关系。要建立这种关系,需要家长自觉地学习和不断地努力。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通过审视孩子的成长历程,家长可以找回自己迷失的童年,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完满,收获加倍的成就感。
作者:贾云龙,迪之星创业导师,汇智明德(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汇智明德学术研究基金创始人;原新东方集团研发中心主任、新东方20周年功勋人物,曾投资WePlay音乐教育、合新教育软件等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