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应星习《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指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系统工程观点来看,社科期刊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传播媒介,履行学术传播功能。作为学术传播媒介,社科期刊应当主动设置议题,并以此为抓手,引导学界聚焦“三大体系”建设的重要议题。
主动设置议题,就是围绕我国改革发展中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结合期刊所在学科、研究领域的实际,由期刊主办单位、出版单位向学界主动推出重要选题计划,引导学界聚焦这些选题开展研究,优先发表实现选题计划的研究成果;提高期刊选题集中性、系统性,促进高质量学术作品涌现,充分发挥社科期刊在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中的作用。
社科期刊是创新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平台。创新程度是衡量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质量的主要标准,一项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是否具有传播价值,取决于其研究的创新水平。而能否开展创新性研究,则取决于研究者能否在缤纷复杂的研究议题中发现重要议题。这种发现重要研究议题的能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问题意识。
习在《讲话》中对问题和创新的关系作出精辟论述,包含几个要点。首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问题导向。习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其次,问题决定理论创新的质量。习指出:“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术史上的经典作品“都是思考和研究当时当地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结果”。最后,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新问题。习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他进一步指出:“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着力点、着重点。”
社科期刊在引导学界聚焦“着力点”“着重点”以形成共同问题意识方面,具有独到优势。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揭示出“在媒介的议程与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经过一段时间,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社科期刊属于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小众媒体,某一期刊的编者、作者和读者往往具有相似的学科专业背景、社会职业分工,可以互换身份。相比于公众对舆论议题认识的易变性,社科期刊编者、作者、读者对学术议题重要性的排序更加理性化、更加稳定。因而,社科期刊设置的议题更容易成为其读者的优先议题,引导学界形成共同问题意识。
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作为学术研究起点,不仅会提高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创新水平和研究质量,亦有助于解决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议题分散、低水平重复研究等积习流弊,把我国从论文大国发展为学术强国。
我国的社科期刊一般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专门学术机构作为主管、主办单位,以其下属期刊编辑部为出版单位。其编者、外审专家、作者、读者基本上都是某一学科、研究领域或某些学科、研究领域的学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等学术机构和期刊编辑部以及广大学者的共同使命和任务。社科期刊的主办和出版单位是期刊议题设置的组织者,不是包办者;社科期刊的议题设置应依循学术民主的途径。
社科期刊主动设置议题,需要汇聚广大学者的智慧,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反映某学科或某研究领域实际状况、对“三大体系”建设具有价值的议题。
首先,期刊主办单位作为议题设置的领导者,应当依照期刊主管单位和自身的相应制度规范,既发挥期刊编辑部的出版主体作用,又发挥主办单位学术委员和期刊编委会的高水准学术评价作用,着重研究解决期刊设置选题中的重要问题。例如,梳理我国改革发展中需要某学科、某领域作出学术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将其作为期刊主动设置议题的立足点。
其次,期刊编辑部及其编辑人员作为议题设置的落实者,是期刊主办单位和期刊作者、读者、审稿专家之间的纽带,既要依照选题计划深入学者中间组织稿件、通过三审制遴选稿件,又要跟踪某学科及研究领域发展。通过严格执行同行专家外审制度、定期召开期刊编委会会议和作者座谈会以及日常阅读作者投稿、读者来信等形式,积极了解学界对刊物选题价值、论文质量的评价,综合各方面信息,研究完善选题计划的方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针,社科期刊主动设置议题同样以这一方针为指导。主动设置议题旨在引导学界聚焦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同时,尊重学者对这些重大问题的研究角度、研究方法、选取资料和研究结论的多样性,鼓励学者的个性化、创造性探索,支持不同学术观点、学术流派的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唯其如此,方能提升研究成果对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的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研究对象各异,每个学科都有丰富多彩的研究议题。如何对众多研究议题的重要性排序,是社科期刊主动设置议题必须解决的问题。以政治学类期刊(包括政治学专业期刊和综合类社科期刊中的政治学栏目)为例,明晰政治学期刊设置议题的基本线索,便于从纷繁复杂的政治现象中评估其对政治学“三大体系”建设的价值,遴选出整合学界力量优先突破的议题,并提高学科发展的系统性。我们可以把政治发展作为政治学期刊主动设置议题的基本线索。
之所以把政治发展作为政治学类期刊主动设置议题的基本线索,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学发展之间存在明显的互动关系。首先,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开启了中国政治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也催生了中国近代政治学。中国近代政治学“对于近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和文明的转换和发展具有开拓性意义”。其次,改革开放之初,按照同志提出的政治学等学科研究“需要赶快补课”的要求,1980年,中国政治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政治学恢复重建。随后,政治学者对政治体制改革、村民自治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在《讲话》中明确把政治学列为需要加快完善的“对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之一,并要求“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学科体系”。政治学者对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国家治理、协商民主、政治安全、民主政治问题开展规模化研究。
以政治发展作为政治学期刊议题设置基本线索意味着,一个研究议题的重要性取决于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关联度和影响力。它包含三个基本选题方向:一是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学术逻辑,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以及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的相互转换;二是关注政治发展在体制、机制、程序、规范以及具体运行层面上有待解决的问题,提炼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政治学知识;三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视角,反思古今中外政治学说,创造具有中国特色和普遍意义的政治学理论。
社科期刊主动设置议题可以引导学界聚焦改革发展重大问题,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质量和系统化水平。对于主动设置议题的工作流程和议题影响评估等问题,亦需要总结经验、深入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