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阎网vfw8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目标指向,已经成为学术界积极探讨的重大课题。作为一名历史研究工作者,我主要从历史学专业的视角出发,结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全局,就“三大体系”建设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各有侧重,同时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内在统一体。从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进程来看,“三大体系”建设有其历史渊源。
早在1938年全面抗战初期,同志在《中国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讲到“学习”问题时就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这里说的“中国的特性”“中国的特点”“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表明了中国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信。这里有两点需要加以强调: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说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作出新的概括;二是“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绝非泛泛而论,同志对这一论述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高度重视,推动其在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贯彻落实,成为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重要思想指导。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对学术理论的需要不断增长,“三大体系”建设渐渐成为现实的命题和时代赋予的重大任务。习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三大体系”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任务。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学科体系的全局来看,学科体系建设是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国家利益等的需要而形成的合理的学科门类,是全局性的、整体性的,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在稳定和变动的有机统一中辩证发展,这是做好学科体系建设的出发点。
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对全局性学科体系做好评估、协调,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这个全局性的学科体系格局,以有利于各学科的相互借鉴、交叉,促进跨学科研究为诉求,旨在倡导一种“大学科”意识,提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关于学科体系建设的全局意识和学科交叉意识。这将有益于各个具体学科的研究者做好自身的研究工作。举例来说,在历史学科方面,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一书中,论述了历史学与六大类学问都有关联,强调历史学与文学、哲学、社会学的关系,给人很多启发。又如白寿彝主编的《史学概论》指出史学跟其他学科加强联系的趋势,把哲学、考古学、民族学、地理学以及天文学、地质学、古人类学等学科视为历史学的“姐妹学科”,揭示了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科之间的关联自然发生变化。
学术体系是“三大体系”建设的中间环节,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并引导着学术体系建设,其中以学术的理论体系最为重要。20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学史研究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唯物史观与中国历史实际相结合,是历史学理论体系建设的正确路径。我们应在这方面继续努力,作出新的成绩。
学术体系当以全局的、整体的学科体系为基础,主要阐述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指导思想、研究方法、各分支学科的相互关系以及本学科在社会中的位置等问题,形成本学科自身的学术体系。比如,中国史以研究中国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为对象,凸显中华文明的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为今人作参考,彰显其在社会中的重要位置;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运用阶级分析、历史主义、文献资料与考古学成果相结合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的方法进行研究,“还原”历史真相或努力揭示历史真相。其研究价值在于:一是为一切社会科学提供借鉴,表明“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二是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提供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中国史学科的这一学术体系,展现了它在学术上的中坚气势。如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第1卷《导论》所论列的几个理论问题,即: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人的因素,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国家和法;社会意识形态;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中国与世界。统观这些标目,能让人感受到其内在气势和外在格局的协调统一。《导论》附录的《中国历史上的十二个方面346个问题》,从更广阔的范围构建出中国史的学术体系。《中国通史》凡12卷22册,其中3—12卷各含序说、综述、典志、传记,也展现出中国史的学术体系。该书在理论阐述、历史编撰、宏观历史思考三个层面,从不同视角构建的中国史学科的学术体系,有许多值得参考、借鉴之处。
话语体系建设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是因为:在学术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需要通过与这一理论体系相联系的话语体系传播于社会,从而实现学科的任务和目标,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当前乃至长远的需要。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话语权”重要之所在。
从这个意义上说,话语体系建设是更具体也更复杂的环节。这是因为,话语体系同人们惯用的概念、观念以至于一般学术术语都有密切关系。需要指出的是,各学科因性质、任务的不同,在学术话语方面也各有特色。但相近的学科也会存在相通之处,自有一些共同的话语。可以这样说,“话语”不仅在人们思想上而且在人们心理上、感情上以至于实践上,都有十分密切的关联。
中国史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连续发展的特点,拥有厚重的史学遗产,为当今中国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具体来说,在历史观念方面,如“天人之际”“时势理道”“穷变通久”“稽古”“随时”“民本”“人本”等,都是重要的概念。在史学观念方面,如“事、文、义”“才、学、识”“事实、褒贬、文采”“直书与曲笔”“采撰与叙事”“鉴识与探赜”“会通与断代”“史法与史意”“史德与心术”“记注与撰述”“信史与致用”等,都是重要的概念。这些概念在中国史学上长久地传承和广泛地运用,其中有些可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融入当今史学发展之中,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相结合,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应当强调的是,在话语体系建设上,尤其是在民族性、继承性方面,我们要有更加强烈的自觉和自信。话语体系的运用,是学术前沿活力的呈现。这也就意味着,话语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
“三大体系”建设是一项宏伟事业,既要有宏大气魄,又要下细致功夫。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肩负起崇高使命,扎扎实实地将其向前推进,以“三大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走向未来。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