拽丫头智斗恶魔校草年10月下旬,两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到青少年教育的问题上来。
有人提倡急速修改刑法,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有人提出严惩凶手,以示警示;有人建议加强对孩子的保护措施,尤其是年幼的女孩,更要建立健全社会安全保障体系;有人直言,处罚犯罪人父母,追究父母管教不力的责任……
但是,每一次未成年人恶性事件发生后,人们除了扼腕叹息,除了群情激奋,还有有效阻止恶性事件再次发生的办法吗?答案是:形势不容乐观。
一则:10月20日,大连沙口区一名10岁女孩在小区内被杀,凶手是年龄13岁的蔡某。
另一则:10月24日,四川仁寿一初三15岁的学生颜某持板砖在教室猛砸班主任黄老师头部9次,老师被砸进ICU,至今昏迷不醒。
两起案件犯罪人均为未成年人,一个13岁,一个15岁。而且犯罪手段极其残忍。
15岁的学生,10秒内向老师头部猛砸9次,而且每次都往死里用力,从视频里传出的用力声音,极其恐怖。医生鉴定,黄老师后脑勺骨头几乎全被砸碎,可能会成为植物人。这要多大的仇恨才会出此狠手!
仅仅因为颜某在校内骑车载人违反学校规定,班主任黄老师批评教育了他,就心生恨意,报复老师,从而实施犯罪行为,这样的话,学校教育还能继续吗?
谁给了颜某如此大胆的权利?或者说颜某肆意横行的野蛮行为是怎么一步步形成的?要回答这个问题,父母是绕不开的话题对象。
警方到现场查看时,蔡某也混迹人群,装作不知详情,还不时询问。杀害女孩后,还在朋友圈吹嘘自己未满14岁。对一个10岁的孩子,痛下杀手,捅了7刀。
凶杀案已经发生,受害者身心已经受到严重摧残,甚至生命已经陨落,所有的悲悯只能给伤者或死者带来一丝祈祷和告慰。
未来怎么办?如何有效防止乃至杜绝这些惨绝人寰的未成年人犯罪呢?这就不得不研究未成年孩子犯罪的心理轨迹。
孩子脱离教育,必然成为未开化的人,必然成为野蛮人,可见,教育的重要程度。这个道理人人都懂,谁都明白。既然大家都清楚的普适道理,为什么现实中频频发生未成年人凶杀案呢?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在操作层面上出了问题。
从案件实际来看,家庭教育缺失是凶杀案的罪魁祸首,父母教育的不当才是孩子走向犯罪道路的线
蔡某母亲做海鲜贩卖生意,父亲做烧烤,夜晚摆摊白天休息。就是说平时父母是过问不上孩子的,几乎没有家庭教育这一环节了,蔡某的所有经历和成长父母是缺席的。
蔡某读小学时,一次在放学路上堵住了同班女同学强行搂抱,对方家长报案,在派出所里,蔡某父母居然说女孩父母诬陷,自己的儿子根本不是这样的人。试想:平时疏于管教,根本不知道孩子干了些什么,怎么就武断地包庇孩子呢?
一个孩子,当他什么都不懂的时候,如果错误发生了,得不到成人的纠偏,反而出现了类似蔡某家长的袒护和纵容,那么这样的孩子可能自小就误入了人生的歧途,渐行渐远,后来不出事才怪。
有人反映,蔡某在小区内曾经掀一个年轻女子的裙子,女孩找其父亲评理时,竟然被蔡某父亲骂了一顿。
民警根据抛尸现场血迹找到了蔡某家,发现其母正在用水冲洗地板,擦掉血迹,而不是领着孩子主动报案。
到目前为止,犯罪人蔡某和颜某的父母都没有现身,没有探望,没有道歉。这样的父母真的不是一般般。
珍妮艾里姆在《养育儿女》中告诫:“孩子身上存在的缺点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作为孩子人生领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自身问题当然也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父母没有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而不去校正,而是有意或无意放纵孩子,这就是灾难的根源。
恶性事件一旦发生,无论哪一方都是悲剧。即使将凶手绳之以法,也难以挽救曾经的伤害和杀害。
问题的根本在于防微杜渐,家长和学校形成合力,才能形成强大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家庭教育,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未成年人犯罪呈低龄化趋势已成必然。扼制这种势头发展,除了尽快修订完善法律法规外,教育的正确引导和教育的惩戒权的实施,刻不容缓!因为未成年人一旦实施犯罪,哪怕是杀了人,都不能绳之以法,那么这样的人就是社会永远的潜在隐患,他们随时可能会以更加恶劣的方式违法犯罪,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
每一位家长都不是旁观者,都不是看客,所有的悲剧都有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所有的家长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不仅仅是家庭之福,更是民族之幸!
徽梦文化传媒是面向全国微信用户的新媒体平台,倡导全民阅读,提升公众文化软实力。欢迎大家长期提供文学作品、教育随笔、读书心得、家庭教育感悟等各类原创稿件,稿费按照稿件发表一周之内赞赏金之百分之八十以微信红包形式支付,其余部分用于支持徽梦文化传媒运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