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峰康子妮由泉州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泉州晚报社联合主办的“教育随笔·成长”主题征文大赛日前启动,作品征集同步展开。本次大赛诚邀包括“领航团队”成员在内的我市广大教育工作者分享教育生活中获得的成长感悟、经验。
应征作品要求以探讨先进教育理念为主线,主题鲜明,可读性强,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并能给人以启迪。字数1200 字以内。欢迎配文照片(400万像素以上)。入围作品将选登于泉州晚报教育版,主办单位还将从来稿中遴选出优秀作品进行表彰奖励。
没有人离得开教育,教育也不是只有学校教育一种方式,不只是学校才是教育的场所,家庭和社会处处都是教育的场所和资源,无处不在。
在北京和上海的街上、地铁或跟岗参访的每一所学校里,处处能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文化氛围和不同的教育方式。科技时代的更新变化飞快,不是每个人都能跟得上脚步的。但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追赶时代的脚步,都要不断地接受各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直接面对的是正在接受教育的年青一代,很多方式和经验不能适应目前日新月异的学校教育环境。因此,学校教育者也应该在准备教育好下一代的同时,想想如何更新自己的教育方式等。
人世间始终存在着两种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这是两类指向不同,但具有内在关联的教育方式。
面向他人的教育,指向于他人,致力于有计划、有目的地影响和改变他人的生命,因此可称为“他向教育”。这是最常见的教育样式,是教育者,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者的教师,每日必做的功课。教育的神圣和庄严均来源于教育是一项改变他人、提升他人生命境界的事业。所以,真正的教育必定是繁重漫长的“慢教育”。
面向自我的教育,是以自我为教育对象,目的在于自我的完善与发展,也就是古人推崇的修身养性,追求的是自我的不断更新再生。作为教育者,应该先从自我教育开始,所有教育的起点就应该是对自我的教育。一个缺乏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的人,很难去教育他人。教育者如果不努力完善自己,如何去完善他人?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还能振振有词地教育他人应该怎样读书吗?正所谓言传容易身教难。
十九世纪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只有当你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教育家这样的话语的确深入到了教育的骨髓,也向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启示了教育的天机。在新高考改革的面越铺越广的今天,教师的自我完善和更新早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也是我们教育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底线保障。教育的问题终究还是教育者本身的问题。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教师作为教育行为的生发者和执行者,他的教育行为会直接影响教育的行进方向和实际质量。
把教师的自我教育单独作为新高考改革的内容,同时置于至关重要的位置,甚至开设教师自我教育之培训,让每一个教师经历这样的培训,引领教师自觉进行自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日常教育工作中,鼓励教师,并对于教师自我教育进行有措施的评估,更是新高考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策略。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孩子的过程,也就是教育自己的过程。”真正的教师的自我教育是与整个教育过程相伴行的,也是与教师教育每个孩子同在同生的。所以,我们每个教育者,在日常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也可以一样教育自己。(作者系永春三中教师,泉州市教育“领航团队”首批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