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野内丰老婆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两弹一星功勋”钱学森晚年对中国科学极度关怀,2005年面对前来看望的总理,钱老感慨的说:“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钱学森之问”,在上个世纪也有一位英国人提出过。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了一个悖论:“为什么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印刷术,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而哥伦布、麦哲伦正是依靠指南针发现了世界,用火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用造纸术和印刷术传播了欧洲文明!”也就是:为何科学发生在西方社会?
我们祖先很早就发现了针孔成像的现象,但以后有关光的定律和理论的发展中我们中国人就缺位了;曹冲称象和阿基米德称皇冠,时代相差不大,做的事也类似,但是,曹冲称象只能表现出一种智慧,阿基米德的故事却发展成了十分重要的密度概念和浮力定律。如果技术停留在一种智慧和技巧的层面,没有科学概念的支撑,就会失传。我们历史上许多珍贵的发明为什么不能流传下来继续发展,原因就是没有建立在科学的概念上,不是系统组织起来的知识。
“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是发达国家探索出的一条培养杰出人才的必经路。1959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震撼美国朝野,美国因航天技术落后举国震惊,分析原因后,决定进行科学教育改革。90年代初,美国科学院院长、诺奖物理学家利昂·莱德曼(Leon Max Lederman)在芝加哥的一些公立学校以“动手做”的方式开展“科学扫盲”实验,引起其他一些州及私立学校的极大兴趣,并很快传播开来。从1991年8月起,美国先后动员了万余人,历时四年,制定了美国历史上第一部科学教育的标准,把“动手做探究式学习(Hands-OnInquiryLearning)”列为进行改革的重要原则之一。美国“动手做”教育改革,促进了美国科技的发展,被美国认为找到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1994年,法国国民教育部派出以诺奖物理学家乔治·夏帕克(Georges Charpak)教授为首的代表团,专程到美国考察“动手做”科学教育改革,并将美国的“动手做”引入法国,取名为“LaMainalaPate(LMLAP,直译为“动手和面团吧”,意即“动手做”)”。1999年法国国民教育部对改革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调研,充分肯定改革的成果,决定在全国推行这项科学教育改革。
“做中学”在中国的起源。90年代以后,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科学联盟等一些国际组织的努力,小学科学教育开始在发展中国家推行。199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教授应国际科学联盟(ICSU)邀请,成为新成立的科学能力建设委员会(CCBS)成员,有机会接触到国外的先进教育理论。2000年11月,“小学科学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20多个国家的教育家、科学家和官员以及全国各地的7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副总理在接见会议代表时,号召进行国际范围内的合作,以加强和改进小学的科学教育。2001年,中国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国家成立“做中学”科学教育领导小组,韦钰院士担任组长,由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负责科学教师的培训和课程的引进研发,并在北京、上海、南京、汕头共44所学校首批试点推广。2002年,我国第一个学习科学研究中心在东南大学成立,2003年3月,教育部和中国科协联合发出了《共同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的通知(教基厅[2003]4号文),共同推动实施“做中学”在中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做中学”的目标。“做中学”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也不是为了学具体的知识,它的核心是科学的理念、方法、模式。通过动脑动手亲身经历学习的“形式和载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点燃孩子的激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主动学习,在快乐中获得成功。
“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项目是在了解国外科学教育的发展动态和趋势,总结我国科学教育已经取得的成就、丰富经验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吸收和借鉴了国际科学教育的先进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2005年,由韦钰院士和加拿大资深科学教育专家Patricia·M·Rowell教授共同撰写了《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教师培训用书,开始对国内对参加“做中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2006年底,由教育部和共青团中央制定的《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推动了学龄前儿童科学启蒙教育,推进“做中学”科学教育项目的实施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并由教育部、中国科协和中国科学院三方共同执行。
2006年9月,“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内容标准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在致辞中说“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对促进我国幼儿园、小学科学发展教育,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扩大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试点,为我国基础教育新课改的不断完善积累更多的经验。会议经过认真研讨,通过并发布了《“做中学”科学教育内容标准》,同时,以《“做中学”科学教育内容标准》为基础,开始了“做中学”教学模块的开发、研究和教学实践工作。从2001年起,在中国开展的“做中学”实验项目,成为了科学教育改革的践行先锋,她的诞生构建出了中国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标准雏形。历经十年,“做中学”项目已经由初期的四个实验区陆续发展到22个城市,620所幼儿园、1100所小学,20多万儿童青少年参加了“做中学”科学教育的试点。“做中学”项目不仅成为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试验田,也将会成为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实证科学研究基础之上的教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做中学”是国家科学教育改革项目的简称,国际上统称“探究式科学教育”,课程是根据3—12岁孩子脑发育的规律和成长特点开发的。
“做中学”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改变,它是以学生为中心,在科学教师的引导下,基于儿童原有的概念,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科学教师不教给孩子答案,而是启发孩子思考、动手操作、归纳总结、获得系统的科学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和认知模型,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做中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也不是为了学具体的知识,它的核心是科学的理念、方法、模式。通过动脑动手亲身经历学习的“形式和载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点燃孩子的激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主动学习,在快乐中获得成功。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科学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做中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也不是为了学具体的知识,它的核心是科学的理念、方法、模式。通过动脑动手亲身经历学习的“形式和载体,保护孩子的好奇心、点燃孩子的激情、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孩子主动学习,在快乐中获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