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wowo撞衫网SUSAS访谈 张宇星:空间和艺术的完全融合 原创 SUSAS 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
编者按:即将开幕的2021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与以往相比有很大不同。本届空间艺术季的主题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人民城市”,展场则从往届的滨江地区转移到涵盖新华街道、曹杨街道等全市13个区的20个街道(镇),邀请市民实景体验社区服务,参与社区营造。为此,我们采访了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术委员会委员张宇星,聆听他对艺术季的宏观解读。
Z:张宇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学委会委员)
S:现在国际上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或者类似的概念很多,您怎么看?您认为中国的特色是什么?
Z: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概念,对下一代城市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因为中国已经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即从增量发展进入存量更新,经过40年的高速增长,我们的城市空间规模、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都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准,但是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在各种紧约束条件下,之前的发展模式有可能是难以为继的。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提出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不仅仅是在讨论生活圈本身,而是期望籍此激发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倒逼我们进行城市发展模式的创新。
我们今天要做15分钟社区生活圈这样一件事情,一定要有普世性价值,也要有中国特色。因为中国的社会制度、城市现状,发展愿景等跟西方还是有很大的差异。我们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必然是基于中国的社会治理结构、城市空间状态和人口聚集特点等。
首先,我们的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基层社区组织等,在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主导性,应该以何种方式介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并起到培育、孵化、带动、激发、引导作用?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我本人也有在深圳光明街道办事处的工作经历,在街道办,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千条线一根针”——这句话用来描述街道办的日常工作真是太合适不过了。作为中国整个社会治理体系之中承上启下的基层单位,街道办的职能非常多,工作琐碎而复杂。未来,我认为我们的基层政府应该逐渐转向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从之前注重管理职能转向注重社区建构。这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管理职能可能是被动性的,发生了事情再去处理,社区建构则需要主动性。今天的中国城市,社区尚未形成,很多人虽然住在一个小区里面却互相不认识,社会组织也是松散的,需要把各种社会关系连接起来,引导社区健康发展。基层政府组织在这方面有很多工作要做。上海的社区工作历来都做的都非常好。上海的街道办事处人员素质很高,在社区建构中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其次,经过40年的高速发展,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中国大城市,人口密度非常高,空间密度也很高,已经形成一个高密度生存状态,这跟西方城市有很大差异。因为西方的城市中心(downtown)非常密,但是更多的人居住在郊区,是一种郊区化生活方式。虽然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也提倡在城市中心和郊区重建生活圈,但相对中国城市,西方城市的生活圈还是比较低密度的,一个超市或者大型邻里中心就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生活便利性问题。但在中国,可能我们人口密集的地方,看起来人和人的距离很近,但真正的社会交往却很疏离和松散。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矛盾。怎样才能在高密度生存环境中,让每个人都能找到类似家一样的“社会紧密感”呢?这是需要通过15分钟社区生活圈来建构的。
第三,中国城市的人群结构和人口流动性特征相对于西方更加复杂。我们有户籍人口、有常住人口、流动人口、暂住人口,还有过年过节期间短期的海量人口流动。这么多差异性的人群,如何才能在同一个高密度空间中和谐共生?并且还要给不断涌入的新人群创造就业发展机会,这都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需要关注的事情。
总体而言,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对社会治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我们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从概念提出到落地实施,同西方相比存在很大差异。要基于中国的现状,基于中国城市的自然本底与文化本底条件,从这里面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创造出适合于中国的城市治理模型,并且这个模型跟未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都具有正向驱动关系,这样我们的城市就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优势。
Z:西方国家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其实是非常充分的,比如芝加哥社会学派最早在100多年前就开始研究城市中不同社群的相互关系,包括空间区隔问题、种族分布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社会学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对未来社区发展的趋势研判,需要基于中国当下所面临的诸多城市现象,从中或许能看到未来的蛛丝马迹。
第一个趋势,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巨大冲击,就是实体社区被虚拟社区替代,在互联网虚拟世界,大量的社区里其实已经发生了,而且极为紧密,居民们在虚拟社区中是有交往的,而且连接非常多,每天手机打开可能会发现很多群,每个微信群就是一个社区群。实际上,中国人的社会交往需求是非常强烈的,我们历来就有群居的习惯,但在真实的物理场景里面,人和人之间好像很陌生,大家见面都不打招呼,更不用说一起去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这是为什么?未来,如何才把虚拟世界这样一种已经存在的社群,转移到现实世界呢?我觉得15分钟生活圈可以探索一种全新的“群”的生活方式,把“现实社区”和“虚拟社区”融合在一起,实现两个世界的嫁接。
第二个趋势,我们的社会制度决定了,注重社会公平性始终是城市发展的首要价值观之一,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构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避免不同人群在城市空间中的物理区隔,比如像西方城市普遍存在的所谓富人区、穷人区、绅士化地区、贫民窟等,要防止这种区隔现象发生。如何才能让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收入、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生活方式的一些人群,在很小的物理空间范围中共生、共存、共同发展?这既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也是我们在进行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构时应该着力的所在。
这样一种求同存异的理想社区,近似于中国人心目的桃花源,我们希望桃花源在现代大都市中实现,虽然不一定是鸡犬相闻,但却一定有近邻相助。
未来的社区需要被重新连接起来,这种连接必然是基于新的社交媒体技术以及新的生活方式。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生活圈应该回归到每一个社会个体,包括单个的自然人、单个的社会组织、单个的小企业,我称之为“单元人”,他们才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构的真正主体。比如走进上海的新华路街道,直接体验到的社区感,往往来自于街道上各种各样的“社区细胞”,包括便利店、小菜场、临时摊贩、理发店、警亭、咖啡馆、幼儿园、消防站、共享办公、创意园、老人服务中心……每一个独立的微小单位,他们既是生活圈的生产者,同时也是生活圈的消费者。
所以说,生活圈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大企业、大运动、大组织,而是应该有一个自下而上的生长机制,就像在野生池塘里,池塘的生活圈是依赖于那种小鱼、小虾、水草甚至淤泥的,它们既是生活圈的载体,也是生活圈的主体。等到这种底层生态系统和生态多样性建构起来了,自然就会出现一些大鱼对吧?
S:在推进生活圈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方面?请您谈谈本届空间艺术季选取“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主题的意义?
Z:前面40年我们可能更注重物理空间的建设,盖楼房、修道路、建地铁、挖隧道,经验都很丰富。但是在今天,如何才能把社会的底层生态系统重新建立起来?在我们传统的城市、老的城市里面其实都有这种基因。比如上海作为一个“老城市”,以前的里弄生活圈就非常完善,居民可能只要几分钟就能使用相应的生活圈服务设施,街坊邻居相互认识,生活在其中的人有一种天然的家园感。
这些生活圈功能和社区邻里关系,在之前老的城市里面都有,但为什么现在反而觉得不便利、不紧密呢?因为中国当代城市的生成逻辑几乎完全是基于现代主义城市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功能分区原理,以及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原理——居住区就是要纯粹的居住区,最好的商业设施和公共设施(博物馆、音乐厅、歌剧院等)一定是在城市的CBD中心,科技白领们上班就必须要坐地铁或者开车去到很远的科技园……所有这些,其实都包含了机器法则,它违背了基本的人性。因为人天生希望方便,天生希望群聚。但是今天的城市尺度太大了,城市功能也越来越复杂,每个人实际上都被这个系统给控制和割裂了,而系统中又隐藏了许多bug 。当然,这不仅存在于中国,而是现代人所面临的普遍困境。我们希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能让支离破碎的日常生活得到重启和修复。
一方面我们的城市越来越大,功能的控制感与割裂感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心理需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大家就逃避到虚拟社区,这是非常强烈的矛盾。在这样的前提下,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构需要某种智慧,也需要一些城市现场实验平台。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本身是一个事件,但是也可以成为一种具有实验性的社会媒介,这个实验平台和媒介可以直接推动某种城市状态(比如生活圈)的发生。
今天,躺平看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但肯定不是最佳的方式。SUSAS需要进行某种实验,看看能不能在最普通的生活场景中创造出超越于手机吸引力的场所地点?
这些有趣的场所地点,同时也可以吸引人们真正“住”下来,而不是东奔西跑,一刻不停地在交通工具上。这其实也是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整个城市交通流量背后隐藏的就是碳排放,所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必然是低碳环保的。比如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只能靠步行,也逼着他们在15分钟步行半径内建构自己的生活圈。今天,我们的生活圈已经远远超越了物理边界,因为社交媒体所带来的时空压缩效应。这种时空压缩反过来也造成了时空割裂:正因为时空压缩带来了交往便利性,于是我们可以更加远离现实空间。除非,在身边真的发生了什么有趣事情。网红打卡点为什么如此流行?也许恰恰说明互联网一代的人们普遍存在着城市现场饥渴感。所有这些事情都还是刚刚正在发生,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在这个时间节点来探讨生活圈问题,我认为恰逢其时。
Z:特别想看到艺术家们参与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当中。这也涉及到艺术本身的创新。艺术需要从室内走向室外,走向更加普通平常的公共生活。当代艺术的这种转向,意味着艺术家开始更加关注每个人的日常生存状态,关注当下人的生活环境。艺术家需要回到最真实的生活现场,而空间艺术季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现场机会。
公共艺术一旦来到城市现场,就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而是转化为社会媒介。比如一幅画很漂亮,看完画以后觉得很满足,因为这幅画很美,带来了一些思考。但是一个街道上的公共艺术,比如说室外雕塑或者大型装置,我们去看它的时候,不仅仅是看它本身,也会看到这个作品背后的完整社会场景。公共艺术介入到真实的社会场景中,其媒介作用也许要大于审美意义。借助于公共艺术这样一个媒介,让我们停下来,用心去观看和凝视自己的日常生活。这种观看状态才是真正的艺术生产过程——每个人,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美。即:眼睛是最大的造物!
比如非常有烟火气的里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当代艺术,取决于我们以什么样的眼光去发现它。一条街道里面有些小孩在闲逛,人们坐在路边喝咖啡,这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为什么不可以进行艺术转化呢?想象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去旅游?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去看别人的生活?正因为我们认为那就是一种艺术。反过来,为什么上海一条最普通的街道,外国人来了会觉得很有趣呢?因为他看到了与他生活不一样的地方,这种日常之美我们自己却看不到。
所以公共艺术的介入,其实就是让我们每个普通人变成艺术家,首先要赋予他一双发现之眼,同时也赋予他一双创造之手。有了发现之眼,就会看到自己生活中不一样的东西,当然这需要经常训练,等到眼光越来越好的话,就会在家附近打卡了,发现很多有趣的地点。这是一种很好的生存状态;有了创造之手,就可以自己动手去改变周边的生存环境,比如临时搭建、涂鸦、组织社区活动等,当然这需要城市管理的观念和方法跟上去,而不是简单的取缔、禁止。如果把公共艺术当成是一种创造性生产过程,它不只是艺术家自己展现创造性的过程,而是赋予普通人以创造性的过程。
现在还处于疫情期间,很多人不能出去旅游,觉得周边生活很无聊,天天宅在家里,甚至会出现某种抑郁状态。是否有这样的可能性,让人们可以在自己的生活圈里面进行创造、旅游呢?首先需要艺术家引领,用巧妙、廉价、简单易学的方法对日常生活场景进行转换,比如最普通的一块铺装地面,通过微小的艺术改变就会变得很有趣。这种情况下,我们生存的状态、我们的眼光和观念、我们的对世界的看法等,也许都会开始改变。
艺术家在城市现场做公共艺术,跟在美术馆是不一样的,需要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在现场发现、创造和转化。比如说一个垃圾桶,怎么样把它转化为一个有艺术感觉的新物品?这要求艺术家在现场进行创作——通过发现垃圾桶很有趣的一个点,再用巧思进行转化。这个转化的技术性不能很高,要有可学习性,要让当地居民学习到创作方法,然后,艺术家离场之后他们可以自己创作。
这样来看,空间艺术季是一个学校和课堂,用三个月时间去教老百姓重新发现城市,然后主动参与创造自己的日常生活。空间艺术季提供了一个包含了创造智慧和创造策略的工具包,而非艺术品本身。这对艺术家其实是挺难的一件事,会比他单纯的自我创作要求更高。但我认为这才是公共艺术介入到生活圈的价值所在——日常生活就是艺术,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实现了这一点,艺术介入城市才是有意义的。
S:空间艺术季已经举办了四届,从关注滨水公共空间到社区公共空间,关于未来发展您有什么建议?
Z: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已经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早期关注大型公共空间和开放空间,这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对于城市而言大家首先看到的往往都是一些重要节点,比如上海的外滩、陆家嘴、滨江空间等,这样的场景确实非常吸引人。国际上关注上海,也是从关注这些重要节点开始的。而在今年,空间艺术季把目光聚焦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转向。
其一,这一届空间艺术季真正意义上回归到空间艺术本位。之前可能更关注“空间中的艺术”,比如改造旧工业厂房,然后在厂房里面放置艺术品,我们把它定义成空间艺术季,因为又有空间又有艺术。
而这一届空间艺术季直接放置在日常生活场景中,像新华路街道这样的日常生活空间,按传统标准来看不是艺术,把艺术放在里面好像有点格格不入。但是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才反映了“空间艺术”的核心价值——真正的空间艺术,应该是把最普通的空间转化为有价值的空间,而不仅是在空间中放置艺术品。如果一个空间本身就很有很漂亮,在里面放上艺术就是锦上添花。但是如果能把最普通的生活场景转化为一个艺术对象,这样的价值创造过程,才实现了空间和艺术的完全融合,体现了把“空间”和“艺术”这两个关键词放在一起的初衷。
其二,这一届空间艺术季提供了一种新的上海故事讲述方式。一直以来,国际上对上海的认识始终固化在: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是一个全球城市,是一个金融中心。但国外的老百姓可能不再拘泥于想看上海的高楼大厦、看GDP数值。他们更关注的是什么?我相信肯定很想解上海的日常生活,想知道上海市民去什么地方去吃饭?在家里面干什么?每天怎么样去送小孩上学?小孩每天的心情怎样?……其实普通人关注的点都是一样的,发推特、发ins,发的内容都差不多。大家都关注日常生活,很细节的这些东西。
我们需要从宏大叙事的信息传播,回归到更感性、更具体、更细节、更个人、更日常的信息传播。空间艺术季走进新华路街道,走进曹杨社区,走进静安临汾、长宁虹桥、浦东陆家嘴、徐汇田林、黄浦瑞金、杨浦四平、虹口多伦、闵行梅陇、宝山社区、临港申港、嘉定菊园、松江九里亭、浦东海沈、青浦章堰等众多社区,我相信这些生活细节、生活场景在国际上展现出来,一定是非常最有温度的,它们展现了上海的另外一面,但也是最真实、最打动人的一面。
其三,这一届空间艺术季搭建了中国特色城市治理范式的现场展厅。之前大家关注中国城市,更关注怎么样去建设一个城市,但在今天,我们开始关注如何治理城市。上海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城市治理和社区生活圈工作,也积累了许多经验,这些经验有必要总结、凝聚,形成一个可以传播、学习的模型。这个模型对中国当代城市,从一线、二线、三线,甚至四线、五线城市都是有示范性的。比如一个县城或者乡镇,也想要让当地市民的日常变得生活更有趣、更方便,但是不知道从何入手对吧?那么上海一个街道、一个社区,我们把它做好,然后县长、乡长、镇长们可以过来打卡,这种学习示范性的价值非常大。我们的城市管理者特别善于学习,之前可能要到国外城市去观摩,今天其实不用跑那么远,可以到上海来学习。
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构,应该提供一个面向中国城市的治理范本,非常关键的点在于,我们的工作既要高质量,要达到国际水准,又要接地气。比如,上海空间艺术季可以很方便地请到许多大牌艺术家、大牌设计师和建筑师来参加,但是一个县城或乡镇却没有渠道也没有财力去请这些大咖,怎么办?这儿所说的接地气,不只是说要接上海的地气,还要接中国的地气,要把这件事情放置在整个中国的城市体系,放置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组织架构中来考虑问题。举个例子,空间艺术季肯定会涉及到一些微更新、微改造,这个钱从哪来?是从街道办的经费中出吗?街道办的这个经费是怎么审批、怎么立项的?项目怎么委托给一个社会机构?然后事情做完了以后,怎么验收、怎么评价?以什么渠道委托优秀的设计师和艺术家,让他们自由创作?……我相信,其他城市到上海来学习,主要是想学习这些东西。这些深层操作机制要通过上海空间艺术季的平台传播出去,告诉城市管理者,下一代的中国城市应该怎样运作。
Z:我想从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三个关键词:城市、空间、艺术,来谈几点设想:
城市,空间艺术季可以更加敏锐地发现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就来自上海本身。比如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它与当下的每个市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又蕴含了丰富的当代性特征。
空间,未来的空间与今天一定有差异。比如虚拟空间与现实城市空间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如何把虚拟空间与现实空间连接起来,创造出新的空间生产架构?这种具有未来启示性的话题,空间艺术季可以进行超前研究。
艺术,未来的艺术形态可能发生改变,比如数字艺术与实体空间的融合,就是一种趋势。我认为,空间艺术季既是空间实验平台,也是艺术实验平台。艺术季对艺术家也许是一种挑战,当然也会激发出新的可能性。
多位规划、建筑和艺术领域的专家,将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方面解读“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从国际趋势、社会效益的角度如何看待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意义?在推进生活圈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的工作机制、工作方法与参与主体?如何通过艺术点亮社区空间,为生活圈赋能?艺术与社区又可以进行怎样的有机结合?这些市民重点关注的问题都将在论坛上得到解答。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