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夜叉第二季近年来,合肥把新能源汽车作为主导产业,全市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已集聚规上企业300多家,包括比亚迪、蔚来、大众(安徽)、合肥长安、安凯汽车等6家整车制造企业,以及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等关键配套企业。
去年,我市发布《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瞄准产业链、创新链短板,联合龙头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本等协同攻关新能源多元化技术路线关键技术。
锚定目标更要快马扬鞭!这不,合肥又有两个“大动作”——连日来,合肥不断加强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通过设立实验室、技术中心等方式,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跨越式发展。
前不久,2023年第二届产业链创新链协同发展论坛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大会在合肥举办。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创新院、杰发科、华霆动力、艾创微等联合组建的“集成电路车规级芯片技术中心”挂牌成立。未来,该中心将推动科研与产业加强合作,努力实现“车芯联动”,力争让“合肥车用上合肥芯”。
“集成电路车规级芯片技术中心”正式成立。(图片来源:安徽省企业联合会科创委员会)
据介绍,该中心将对外整合行业创新要素、引育人才;对内聚焦核心技术,实现成果转化、赋能科创企业;对上承接科创资源;对下辐射地市产业发展,着力建成国内领先、产业化市场化运作的高效协同创新网络机构。
“车规级是适用于汽车电子元件的规格标准等级之一,这一标准比手机芯片等消费级别、洗衣机芯片级别等工业级别都要高。”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集成电路车规级芯片技术中心负责人尤虎介绍,车规级芯片的要求是零故障。“车辆使用环境本身就相对复杂,例如需覆盖从严寒到高温的气温环境,因此车规级芯片的研制难度高、投入大。”
今后,集成电路车规级芯片技术中心将充分利用好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的科研、产业基础,面向整个合肥乃至安徽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加强科研与产业的合作,努力实现“车芯联动”,提升安徽新能源汽车芯片整体的自主水平。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我市企业国轩高科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创新电池联合实验室。
双方约定,创新电池联合实验室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国轩高科工程研究总院和中国科大碳中和研究院为建设主体,双方将整合优势,展开创新融合和跨界战略合作。联合实验室将围绕创新锂电池技术,开展基础技术、前瞻技术和关键技术研究,并进行产学研合作。双方基于合作成果,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与产业化。
国轩高科与中国科大均根植于合肥,双方在人才培养和项目研发上交流紧密。国轩高科目前共有117人毕业于中国科大,其中博士43人、硕士56人;双方已经就材料创新、电化学体系迭代、产品升级等开展系列合作,并取得卓有成效的进展。
“中国科大是国轩成长的关键所在。国轩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沉淀着科大的血脉,凝聚着科大的智慧。希望创新电池实验室,为国轩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为世界能源革命创造世界级人才;希望将实验室打造成为开放、合作的创新平台,引领更多世界级人才共同探索能源变革新的未来。”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表示。
上世纪参数图片)70年代,中国科大南迁到合肥,与合肥相互成就,融合发展。“‘双碳’是应用性非常强的一个领域,中国科大一直致力于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和能力与国家战略更好结合起来,把能源研究从实验室逐步推向企业或者社会应用中。在此背景下,中国科大成立了碳中和研究院。”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大校长包信和表示,希望未来碳中和研究院和国轩高科的合作,不仅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同时也能取得一些前瞻性研究成果。期待双方携手,共同推动基础科学的研究,并服务于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