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我明朝时代1963年5月23日,由主席题写馆额的中国美术馆正式开馆并对公众开放。如今,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创建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用60载的光阴见证着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记录着人民文艺事业的不断提升,凝结着为国家典藏、展时代画卷、助力文明互鉴的生动实践。
早上9点,中国美术馆领票处准时开放,队尾早已排到美术馆东街的观众迫不及待地涌入馆中,只为一睹“美在新时代—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展览”的风采。
此次展览是中国美术馆为建馆60周年而主办的大型展览,通过“致敬经典”“墨韵文脉”“塔高水长”“美美与共”系列主题展览,集中展现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近600件经典美术作品。据中国美术馆工作人员介绍,随着60年大展的开幕,美术馆迎来了又一波参观热潮。“我们每天的参观名额是6000人,基本都会被预约一空。”
走进中国美术馆一层圆厅,“致敬经典”主题展览在这里徐徐展开。徐悲鸿的《奔马图》、吴冠中的《春雪》、黄宾虹的《万松烟霭》、潘天寿的《露气》、傅抱石的《待细把江山图画》、罗中立的《父亲》……红色展墙上,一件件耳熟能详的作品让观众目不暇接。
在圆厅中央细长的展柜里,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的“镇馆之宝”—苏轼的《潇湘竹石图卷》静待观众细细品鉴欣赏;在展墙中央,中国美术馆运用现代科技对原作进行扫描、缩小、复制并收藏的中国美术馆首任馆长刘开渠的雕塑《胜利渡长江 解放全中国》熠熠生辉。
而在欣赏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之外,毕加索、珂勒惠支、安塞尔·亚当斯等外国艺术大师的100余件名作也陈列其中,不但体现了中国美术馆60年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收藏与捐赠,而且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美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与国际美术交流的丰硕成果。
与此同时,“墨韵文脉—八大山人、石涛与20世纪以来中国写意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三层、五层全部展厅与六层藏宝阁同期拉开帷幕。展现了前贤传承过程中的守正、创新、发展,对中华文脉延续所发挥的不朽价值和磅礴力量。
据了解,在中国美术馆收藏的13万余件各类美术作品中,从古至今的中国艺术名家代表之作构成中国美术发展序列,兼有近4000件国际艺术藏品,其中不少是现当代美术史上的经典。这些丰厚的藏品,不仅有一代代中国美术馆人坚持开展美术作品征集和研究工作的成果,还得到了众多美术家及家属、艺术机构和个人的慷慨捐赠。
因此,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表示,致敬经典,是向那些伟大的艺术家们致敬,也是向那些为中国美术馆捐赠的社会有识之士、艺术家及其家属表示敬意。中国美术馆将进一步推动经典美术作品的展示、研究与创作,通过有效的展陈方式和传播途径,使之不断延伸审美触角、拓展传播领域,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增强美术经典对当代青年人的吸引力与感召力,使这些佳作焕发无限生机。
走出佳构荟萃的“致敬经典”,检阅中国美术馆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所走过的60年历程和取得成就的“塔高水长”又将我们引入了赓续和弘扬伟大延安精神、践行延安初心的激情岁月。
“老战士吹笛子,小战士依偎在他身旁倾听……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件雕塑作品特别熟悉?”随着馆内志愿者的讲解,观众将目光投向位于“塔高水长”展厅前方中间的一尊雕塑上。很快便有人发现,这正是曾在小学课文《在艰苦的岁月里》出现的图画,原来这篇文章正是取材于潘鹤的《艰苦岁月》雕塑作品。
除此之外,中国美术馆精心组织雕塑家们集体创作的《长征》组雕也在此次展览中精彩亮相。中国美术馆《长征》组雕创作团队,由馆长吴为山担任项目主创,遴选出全国优秀中青年雕塑家参与集体创作。展墙上,一幅幅图片定格下雕塑家们在四川、福建、贵州等地采风、创作时的难忘瞬间,见证着这次深刻的长征精神洗礼。
赓继红色血脉,传承信仰之美,中国美术馆60年来矢志不渝,通过精心策划展示优秀美术作品等,发挥着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的独特作用。
据吴为山介绍,每逢重大时间节点,中国美术馆总是以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统一的大型综合性展览鼓舞人们。“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展”“伟大历程 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等重大主题展览,“崇高的信仰”“大美劳动者”等专题展览,紧扣时代脉搏,描绘多彩的时代画卷。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李可染纸本水墨设色69.5cm×45.5cm1973年中国美术馆藏
同时,中国美术馆还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活动。“为新时代人物塑像”主题活动为优秀党员、时代楷模、人民教师、护士等现场塑像,引导美术工作者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大师讲大美”等讲座,邀请中外名家,以多角度、跨学科的形式探讨美学与美育话题;“童绘美丽家园”项目关爱特殊儿童群体;开展“馆地合作”,与各省区市文化机构一道拓宽文化惠民范围……2021年,中国美术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们要以大爱之心、大美之艺提供高质量精神食粮,让人民群众在美的熏陶中增强精神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吴为山说。
瓦连金·米哈伊洛维奇·西多罗夫的油画中,古老的伏尔加河静静流淌;祖拉布·采列捷利以画笔捕捉绽放在北京的向日葵的灿烂;阿尔加·柯莎的版画凸显了画面的纹理与质感,纯粹而抽象……走进“美美与共—中国美术馆藏国际艺术作品展(第二期)”展厅中,呈现世界多元的文化艺术面貌的70余件(套)国际艺术藏品聚焦“现代之路”和“意蕴丝路”,再次令人耳目一新。
《带鸟的步兵》(西班牙)巴伯洛·毕加索画布油画146cm×114cm 1972年中国美术馆藏
来自辽宁的小姑娘王若珊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画迷,才10岁的她认真驻足在每一幅作品前,虽然不能全部理解这些作品的含义,但展厅中不同文明的艺术轮廓已然在她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美育的种子。而和她一样的观众还有很多。
“能感受到这些作品饱含着各国艺术家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期待,美术真的能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心灵相通。”特意从河北赶来看展的大学生小善感慨道。
以文化人,以艺通心。作为国际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中国美术馆持续推动中国美术与世界美术对话。十多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中外美术交流展览80余个,新入藏101个国家和地区178位艺术家的711件作品。为更好发挥“国家文化会客厅”作用,结合艺术大展,美术馆特设“中国美术馆之夜”外宾专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也让世界文化“走进来”。
《北京的向日葵》祖拉布•采列捷利(俄罗斯)油画100cm×70cm2015年中国美术馆藏2015年祖拉布•采列捷利捐赠
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美术馆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和“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自2015年以来,“中国写意—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先后走进多个国家。2019年举办的“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等均取得巨大成功。此外,还举办了“国家美术藏品保存修复国际研讨会”等一系列重要学术交流活动。这些都成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艺术印证。
悠悠60载,中国美术馆始终为国家积累艺术典藏,以精彩纷呈的展览服务人民,以丰富多样的公共教育活动启迪心智,以广泛的国际艺术交流讲述中国故事。吴为山说,中国美术馆人愿意和所有爱好美的人一起努力,把中国美术馆打造成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艺术殿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