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芳芳童话集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说过:“艺术是唯一的世界性语言。”这种世界性语言的对话,可以超越时代、地域、民族、宗教等樊篱,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在11月7日下午北京论坛(2008)“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分论坛上,美国波士顿大学美术史论系教授、美国著名艺术史学者Fred S. Kleiner作了题为“艺术作为早期文明交流的基本手段”的报告,引起了很大反响。11月8日上午,作为第三场分论坛主席的他欣然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您的论文报告中,您主要对艺术在早期文明交流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在您看来,当今艺术在推动文明的发展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Kleiner: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随着电视、互联网等媒介的发展,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广泛和普遍。在马可波罗到中国之前,几乎没有什么西方人知道中国的存在,但当他从中国回去时,西方开始对中国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他们从马可波罗的行记中了解到中国是如何整洁和富裕的,中国的组织体系是多么完备有序等等,这对他们来说是一次思想的变革。这就是交流的结果。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多元的艺术文化,而现代的社会条件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并且通过不断交流使得艺术越来越繁荣。这是一个不同于以往任何时候的时代,它确实对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而艺术也在这种交流融合中促进了文明的和谐与进步。
记者:可是,如同目前我们关注文化霸权一样,我们也同样意识到不同的艺术形式、艺术内容在交流和碰撞中也会面临消亡的危机。并且,我们还知道,现存的很多古代艺术作品如今同样面临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规避传统艺术的消亡?又应该以怎样的眼光审视那些古老的艺术作品?
Kleiner:全球化带来的危机之一是地区传统文化的丧失,当然也包括艺术。而我们的目标在于创造艺术永久的活力和生机,保持强有力的地区传统。但是,总有部分的地区传统在传播和碰撞中消亡,有时这种消亡实在发生得太快了。对于如何认识和保护古代艺术作品,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即人们所定义的“艺术内涵”是随时间的迁移而不断变化的。当人们认识到要保护它的时候,它只剩下很小一部分精华。比如,古罗马时代的人们永远不会把凯撒的肖像画作为艺术,而只是作为政治领袖顶礼膜拜。但这些画作在今天确实是我们学习古罗马社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保护艺术是因为我们在当时并不认为它是艺术。今天也一样。比如麦当劳的“M”设计,以及其它广告商标等。
记者:可是,我不认为您提到的这些物质产品是一种艺术。广告能称之为艺术么?
Kleiner:这就是重点,确实有很多人不这样认为。它们只是广告商标,只是物质实体,怎么能够作为艺术的形式来研究?但是五十年或一百年后,人们就会认为它是一种艺术。但那时这些物质实体很多已经消失了,人们没有办法将其继续保存下来,这样的历史总是不断地在上演。就比如以前有一位法国艺人专门从事信封、商标等的设计,但当时人们不认为那是艺术,可如今在教科书上却规定了这类艺术形式。他设计的产品在今天变得非常稀有和珍贵。艺术消亡的一个原因就在于时间的局限使人们没有意识到“它”就是艺术。
记者:从您的话语中看,我们似乎很难把艺术和物质区别开来。是否有对二者进行具体区分的评判标准?
Kleiner:现在的艺术家不会尝试去区分,而是把所有的客观物体当成艺术。但有些艺术是源自于主体的创作意识,它们是高级的艺术形式,是艺术作品,它们是被作为艺术而创造出来的。而相比之下,一般物体的创造并非以艺术为目的。但是,这些实体能够被视为艺术的形式供我们研究,因为它们的存在能够阐释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文化等内容。就像现在我们驾驶的汽车,你不会认为它是一件艺术品,但是商家会把它们制造得很吸引人,使它们的外观很好看,这样人们才会购买。所以汽车的车型在不断地更新变化,它要满足不同类型人们的艺术需求,因此我们会把它们作为艺术品研究。又比如建筑师在设计房屋时,即使是设计卫生间,也会考虑灯、浴缸、洗手池等的布局与设计。
在波士顿大学,有的教授开设“物质文化”的课程,就是把物质实体作为艺术品进行研究,会经常展示一些商业产品、广告、报刊杂志等等。其实那是一种对艺术史的延伸性研究,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不局限于某段历史的研究,而是研究艺术的整体性内容,以及它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等等。
记者: 世界上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如梵高,生前生活十分贫苦,其在艺术上的造诣也并不为人们所承认。但是在他们去世后,其艺术成就却会赢得极高的评价,作品也会受世人所追捧。这一现象令人费解,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该现象的?
Kleiner:在梵高所生活的时期,人们认为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应该以社会的审美和大众的喜好为标准,如果艺术家的作品能够符合当时社会普遍认同的标准与形式,那么其作品就是优秀的,会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而梵高恰恰相反,他没有按照当时社会的艺术标准来进行绘画创造,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与对艺术的理解进行绘画。可以说,梵高是一位勇于创新和尝试的艺术家,某种意义上讲,他是在为自己画画。
其实,这反映了艺术领域中传统与创新的冲突。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不够开放,传统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待艺术创新的观念越来越包容。在当今社会,从事艺术创造完全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与想法进行。我想,如果梵高生活在当代,他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记者:在发言中您还提到了中国明代著名画家沈周的《庐山高图》,我猜想您应该对中国传统绘画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和西方绘画相比,您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
Kleiner:事实上我接触了很多不同种类的绘画艺术。我出过一本关于世界美术史方面的书,从传统美术到现代美术,我都做过一些研究,所以我了解一点中国传统绘画,但没有很深入地进行研究。在我看来,它实在是一种独特的绘画形式,你会从中得到很大启发,获得很大教育。而只有你学习了很多不同种类的艺术文化之后,你才能说我更喜欢、更欣赏哪一种。如果你只知道中国绘画,你很可能会遗漏其中的某些特色,而当你再学习西方美术时,你才会发现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即通过不同艺术风格的对比,发现某一作品的艺术魅力,这一点非常重要。其实我非常喜欢中国传统绘画,它实在很有特色。但我的兴趣不在于专攻某一领域,而是希望向更多的人们传达更广泛的艺术讯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