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入戏太深雌雄难辨印象派作为划时代的艺术流派,锋芒直指陈旧的古典画派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画派,主张抛弃传统的绘画方式,强调户外写生,追求光色变化,去反映自然的瞬间印象。
“点彩派”又称为“分色主义”、“新印象主义”,认为印象派太过感性,主张以科学和理性来指导艺术实践,通过有序的笔触创造细密绘画手法,当观者在一定距离观看时,通过人的视网膜会自动混合斑驳陆离的点状笔触。
新艺术运动主张开创全新的自然装饰风格,受东方风格影响,尤其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装饰风格与浮世绘的影响,突出表现曲线和有机形态,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带来的艺术表现的可能性。
“野兽派”一词来自艺术评论家路易·沃克斯勒用“fauves”(法语中“野生动物”的意思)来形容亨利·马蒂斯和安德烈·德兰于1905年巴黎秋季艺术沙龙展出的画作。野兽派艺术家摒弃了传统的三维空间,用大色块和粗犷豪放的线条与笔触表现形象,追求绘画的稚拙感和原始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风格派”是荷兰的一些画家、设计家、建筑师在1917-1928年之间组织起来的松散集体,而名称则来自《风格》杂志。风格派主张艺术应消除任何自然物体的联系,只有最基本的视觉元素和原色才是真正具有传达真理的词汇。
构成主义最初流行于雕塑领域,利用塑料、钢铁、玻璃等现代材料进行设计,强调空间中的趋势方向,摈弃了传统雕塑着重的体积感,而后发展到绘画、设计等领域。
超现实主义放弃以逻辑和有序经验记忆为基础的现实形象,主张通过不可思议的事物超越现实的表象,努力探寻人类深层心理中的世界。
表现主义深受康德、柏格森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主张突破事物表象而凸显其内在本质,强调艺术家的主观感情和自我感受,在章法、技巧、线条、色彩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大胆创新。
抽象表现主义又称“抽象派”,在艺术上强烈追求视觉和精神刺激,希望通过追求绘画行动的绝对自由来求得从政治、美学和道德的价值体系中的解放。
立体主义将一个对象分解成多个视角的几何切面,然后再加以主观的并置、重迭、组合,从而彻底摒弃了物体的自然形象,企图从新的意义层面征服空间和时间。
未来派主张画家应该焚毁所有联系他们与过去的桥梁,运用抽象的记号或流动性透视来表达物象。不同于立体派将破坏了的物象综合于静止的画面上,未来派追求的则是将它置于急剧的运动状态之中。
达达主义反对一切有意义的事物,向传统艺术观进行挑战,态度戏谑和叛逆。作品非常多样化,荒诞背后隐藏着严肃的主题,就是以批判的眼光重新研究传统观念和准则,拓展艺术思想趋向和表现方法,令人们重新思考艺术及其作用。
波普艺术主张消除艺术与生活的界限,艺术应该走向大众,通俗化、符号化,艺术家将日常物品和广告、商标、明星、卡通等消费文化提供的资源直接搬上画面,采用拼贴、复制、集成等手法制造大众所能理解的形象,同时利用大众传媒进行宣传和普及。
极简主义意图消弭作者对观者意识的压迫,开放作品自身在艺术概念上的意象空间,让观者自主参与对作品的建构,通过对形态的不断简化,将绘画语言削减至仅是色与形的关系。
概念艺术又称“观念艺术”,认为观念或概念是作品中最重要的方面,它源于杜尚的思想,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说是艺术家的思想,而不是有形的实物。艺术家要排除传统艺术的造型和美感追求,任何能呈现概念或点子的形式、媒体都可以放入概念艺术中讨论。
尽管后现代具体内涵仍有争论,但它是一种存在状态,一种变化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打破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传统规范。在20世纪末涌现出多样艺术创作方式都可以被归到“后现代主义”,它既包含对主流观念的否定,又有对多元艺术的拥护。
|